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計畫簡介

花蓮全縣是原住民族地區,主要的族群包括阿美族、太魯閣族、布農族、噶瑪蘭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等。原住民族群擁有豐富的傳統農耕知識、生態管理經驗,有利於維持農業的多樣性與永續性。然而隨著原鄉人口外流、在地耆老凋零,生活型態轉變,原民傳統農耕知識與飲食文化逐漸消失,慶幸的是,各部落正在努力尋回自己的傳統智慧與文化,為此,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進入原鄉部落,除了進行農業科研與技術輔導之外,也盤點農耕知識與飲食文化,作為提高糧食安全及因應氣候變遷的參考,並為保存與推廣原民傳統農耕智慧盡心力。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自111年起執行「找回原力-原鄉生態永續新農業核心技術研發與擴散」計畫,盤點原鄉傳統農耕及飲食文化即為工作項目之一,每年選定花蓮地區不同部落進行盤點,訪談部落耆老與農友,紀錄有關部落傳統作物種植、採集、應用、傳統食用方式與文化等資料,並逐年建立資料庫,因此自112年起與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合作,利用開放博物館平台建置本數位典藏網站,促進調查成果推廣與應用,期能運用原住民族的傳統智慧與知識,以協助部落發展特色農業產業。

精選部落

精選部落

卓清部落

卓清村涵蓋了三個部落,分別為Saiku清水部落、Taklauk卓樂部落 及Lamungan南安部落。布農族最早的居住地,經常被提到的是位於西部平原的 Lamongan「那母岸」,傳說那母岸是一處土壤為赤色,檳榔樹長得非常的繁茂之地。

大同大禮部落

地處海拔1100公尺以上的大同部落,舊稱砂卡礑(Skadang),太魯閣語是「臼齒」的意思。

撒固兒部落

文獻上最早出現撒奇萊雅族的紀錄,可推至荷西時期,西班牙人當時已經紀錄到奇萊平原上,有撒奇萊雅族居住。

砂荖部落

砂荖部落位於花蓮縣光復鄉的東南隅,193縣道上光復往瑞穗的一個部落,部落一邊是花東縱谷,一邊則是海岸山脈,居住於部落的族人,一部分人從海岸山脈遷居而來,一部分則是太巴塱與馬太鞍移居而來,是一個小而美的阿美族部落,部落居民多務農為主。

奇美部落

奇美是阿美族「秀姑巒阿美」群最古老的部落之一,在古老的神話裡,神靈後代 Sera 跟 Nakaw 因為大洪水而遷移到奇美生活。在奇美部落起源歌謠中也提及

農耕知識特輯

農耕知識特輯

日常傳統飲食油芒豆豆雜糧粥

傳統食用方式,是將收成的油芒成串掛在屋簷下,需要食用時再脫粒加入雜糧飯中,或是煮成雜糧粥。油芒還有一個特性,由於殼不易軟化,煮食的時候需加入木灰水,這也是部落留傳下來的智慧。

玉米

屋簷下掛著曬乾呈現金黃色澤的玉米,曬乾的玉米耐保存,在布農族不僅是保種,更是平日的常備儲糧,過去也是布農族的主食之一。在部落種植的是硬質玉米,也就是飼料玉米,耐旱好種植,也很營養。

遺失又獲得的散穗高粱

已許久不曾在部落見到的散穗高粱,南安的頭目夫人一次在山上整地時,發現古老的耕地長出了遺失多年的散穗高粱,驚喜之餘拿來布農豆豆班分享,大家一邊將種原帶回自己耕地種植,一邊回憶起以前散穗高粱的滋味,種回自家耕地,今年都有了第一批收成。

海金沙

海金沙是奇美部落名稱的由來。在部落遷移的過程裡,隨處可見的海金沙,有著強韌的生命力。 海金沙看似細長的莖,其實韌性十足,早期被拿來當作綑綁物品的繩索。除此之外,在許多部落也都有聽過耆老分享,以前部落會捉青蛙補充蛋白質。在野外就地取材很重要,採集海金沙的葉軸當繩索使用,將捕獲的青蛙,就能串成一串帶走。

豇豆

四季皆可以種植收成的豇豆,又稱為八月豆。夏天很多野菜都會長不好,八月豆很耐旱,這時候沒有什麼蔬菜,但八月豆是夏天最為盛產的蔬菜,多的還可以拿來曬,保存起來。八月豆是深受部落喜愛的豆類。耐旱又好照顧,更是經常出現在夏季的餐桌上。

翼豆

翼豆在部落也是常見豆類蔬菜之一,住家旁的棚架上,或菜園裡都可以發現翼豆的蹤跡。翼豆的處理,將翼豆豆莢頭尾的筋絲去除之後,依照果莢長短或切或折成適口大小,簡單清炒就能吃出清脆口感。此外部落還有新吃法,川燙之後,加上芥末,保留原味與口感,且又增加嗆辣的滋味。

林投

林投是海邊很好的顧沙植物,盤根錯節且耐鹽耐海風吹襲,也是部落會採集利用的植物之一。鄰河海居住的sakidaya族人,善於使用林投葉編織。編織好的林投葉,都是族人外出工作時,方便攜帶的便當。

山棕的採集智慧

採集山棕心要找到未經開花結果的山棕,才有甜美的心髓可以採集。已經開花結果的山棕心,纖維會慢慢木質化。採集過的山棕心之後,旁邊會長出側芽繼續生長,因此採集時,會同時整理老化的莖葉,讓旁邊側芽有空間生長。

阿美族的雞心辣椒

走進野菜市集,就會被ina攤子上琳琅滿目醃漬物吸引,其中又以辣椒最為醒目,小小的辣椒大約3到4公分,有鮮紅色還有綠色,醃漬好用玻璃瓶或米酒瓶裝著。

苧麻

苧麻採收之後,要成為可以織布的苧麻線,是一項工序繁複的工作。首先要刮纖,將苧麻莖取下,刮除有黏性的表皮。再經過浸泡、沖洗,日曬才能看出那絲絲分明的苧麻紗線。如果纖維摸起來還有膠質的感覺,要再經過沖洗日曬。曬好的苧麻,要進入下一個工序,從捻線到績麻,耗時又費工。捻線加強了苧麻的韌性,績麻成綑才能完成可以織布的線材。

精選展覽故事

精選展覽故事

河海的子孫

撒奇萊雅族廚房 

博覽藏品

探索113個藏品
<a href="https://harvestwisdom.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4cb1405d09e9dc4bd2d0a9d14c1fe219" target="_blank">阿美族採集的paw(細葉碎米薺)</a>
阿美族採集的paw(細葉碎米薺)
典藏: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a href="https://harvestwisdom.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e386b5551c4c96d400afc833a3a8ec3e" target="_blank">去除粗的葉脈,留下黃麻葉葉肉</a>
去除粗的葉脈,留下黃麻葉葉肉
典藏: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a href="https://harvestwisdom.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98f012d0771c568bddd950243935f2d9" target="_blank">採集新鮮的辣椒</a>
採集新鮮的辣椒
典藏: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a href="https://harvestwisdom.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796ec21cb7657b83c90a00826787fb32" target="_blank">五節芒編織的童玩</a>
五節芒編織的童玩
典藏: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a href="https://harvestwisdom.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1cae1382e91121243bddcbb146c7b25c" target="_blank">撒奇萊雅族人的固有漁場</a>
撒奇萊雅族人的固有漁場
典藏: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a href="https://harvestwisdom.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49ca76073a9283142f875e0749e5fbba" target="_blank">散穗高粱</a>
散穗高粱
典藏: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a href="https://harvestwisdom.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b783a966a1e1c898c25def09ecd00e9b" target="_blank">在屋簷下吊掛玉米穗</a>
在屋簷下吊掛玉米穗
典藏: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a href="https://harvestwisdom.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ffacc209568946c19606eda644fbc58b" target="_blank">自然黏稠又消暑的黃麻湯</a>
自然黏稠又消暑的黃麻湯
典藏: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a href="https://harvestwisdom.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f4bcddc7399593a1d303f2b74c2e371a" target="_blank">Pacngcng上面最後覆蓋上草堆及石塊</a>
Pacngcng上面最後覆蓋上草堆及石塊
典藏: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a href="https://harvestwisdom.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e9163bc78a61b27d092131fb9881add7" target="_blank">黃麻</a>
黃麻
典藏: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a href="https://harvestwisdom.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9da100e9b95a7805536abcc3835f0717" target="_blank">Bubu是有著雙層的入口的捕魚裝置</a>
Bubu是有著雙層的入口的捕魚裝置
典藏: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a href="https://harvestwisdom.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151f5e92276af02a8f06526307fccdec" target="_blank">捕魚祭前族人在河川中放置Pacngcng</a>
捕魚祭前族人在河川中放置Pacngcng
典藏: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a href="https://harvestwisdom.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8f567830bb3728c26599bb5de99246b1" target="_blank">校園內種植苧麻</a>
校園內種植苧麻
典藏: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a href="https://harvestwisdom.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83a2287e0fe44a9b39127497890dca7b" target="_blank">有著祈福之意的芒草結</a>
有著祈福之意的芒草結
典藏: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a href="https://harvestwisdom.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033004d01bd918e2d8fee38255761a9b" target="_blank">美味的撒奇萊雅風味餐</a>
美味的撒奇萊雅風味餐
典藏: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a href="https://harvestwisdom.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b4023a44a96b75d7a4c6d6e089dcea69" target="_blank">芋頭</a>
芋頭
典藏: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a href="https://harvestwisdom.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0654e3084681c72541340c9706950fc3" target="_blank">香蕉葉</a>
香蕉葉
典藏: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a href="https://harvestwisdom.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d7c62a362b50d927fba73528b1b95785" target="_blank">刺竹枝條具有倒刺</a>
刺竹枝條具有倒刺
典藏: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a href="https://harvestwisdom.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2a69101731e6c16a60c5795c42d59c67" target="_blank">撒奇萊雅人吃什麼都喜歡先用火烤過</a>
撒奇萊雅人吃什麼都喜歡先用火烤過
典藏: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a href="https://harvestwisdom.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1c86953faad378431480435bcfb8138a" target="_blank">刺蔥水餃</a>
刺蔥水餃
典藏: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a href="https://harvestwisdom.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a5a20b2d6efadda18a3967e3dd675f30" target="_blank">獨行菜(左)和細葉碎米薺(右)</a>
獨行菜(左)和細葉碎米薺(右)
典藏: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a href="https://harvestwisdom.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56b27fa94b2390239ad60d46dbbd689f" target="_blank">處理蘆葦心</a>
處理蘆葦心
典藏: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a href="https://harvestwisdom.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ecc31ff68a3f4a24d1d5f42b61bdeaf1" target="_blank">蘆葦心也是族人經常食用的菜餚之一</a>
蘆葦心也是族人經常食用的菜餚之一
典藏:花蓮區農業改良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