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花龍葵
探索63筆資料
口簧琴演奏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南投縣信義鄉明德村傳統詞曲
口簧琴在世界諸少數民族中普遍地使用,尤其是南島語系諸民族,在台灣以布農族、泰雅族、阿美族使用較廣,但演奏時的功能卻不盡相同。泰雅族利用口簧琴表現對異性愛慕之情,而布農族、阿美族卻純粹以演奏、玩弄口簧琴當成娛樂活動。布農口簧以單簧竹台為主,泰雅族卻多至五簧。
明德部落 布農族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信義鄉明德部落布農族的歌謠,這一類型的歌謠族人以「小調」來統稱,在旋律不做很大變動的前提之下,歌詞可以因應不同內容而改變,甚至也經常在教會的詩歌當中來運用。
羅娜村布農族祈禱小米豐收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布農族行山田燒墾的遊耕生活,因此形成散居的形式,對於農作(尤其是小米)的歲時祭儀非常謹慎而繁複。舉世聞名的祈禱小米豐收歌(Pasibutbut)就是在小米播種祭之後,祈求農作豐收所唱的歌謠。布農人相信歌聲愈相諧、優美,天神愈高興,今年的小米就會豐收,布農人講求和諧、互助的精神在歌聲裡表露無遺。
ALA的肉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布農族南投縣信義鄉傳統詞曲
這是望鄉部落巒社群人所唱的一首擬似卡農(輪唱)的二重唱複音童謠。主旋律在上,對旋律在下。歌詞每句之間缺乏邏輯性的相關涵意,布農族人也說不出其中的內容,只知道這是一首孩童們用來互相開玩笑的歌謠。
羅娜村布農族打耳祭報戰功malastapang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布農族的打耳祭當中,有一個儀式叫做報戰功,在「報戰功」儀式的最後為了褒揚獵到牲物的勇士們,女眷們向勇士們獻上小米酒慶賀,勇士會以載歌載舞的方式,向族人展示獵物和優異的狩獵技巧,而女眷也和勇士們同聲歡樂、誇讚勇士,全族歡喜獵獲的氣氛。布農族的誇功宴中的報戰功歌是非常特殊的原始歌舞。
弓琴演奏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南投縣信義鄉潭南村傳統詞曲
弓琴也是布農族主要的樂器,它是利用一長條竹片彎曲成弓,再以鐵弦一條繫於竹弓兩端形成的樂器,布農族人稱為lado。彈奏弓琴時,弓琴置於左手,右手以食指彈撥,左手以食指壓弦,他們就以空弦和一根壓弦形成簡單的旋律配合固定的頑固節奏自娛。
明德部落 布農族背獵物下山之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信義鄉明德部落布農族人的背獵物下山之歌,布農族語稱之為「manvaicici」,「cici」就是肉的意思。是族人上山狩獵,背負沈重的獵物歸來,高聲歌唱以呼喚家人前來迎接,幫忙背負獵物的一首歌。
口琴套筒(竹製)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2
竹製呈圓筒形,表面磨光,無竹外皮,二端平頭竹節削掉。
口琴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2
琴柄為竹片剖裂成,縱面稍彎,二端較厚存竹肉,有琴帶一端呈U形,中央削薄,有一細長簧槽,中置琴簧,琴簧銅片製成,較簧槽略小,簧根用竹片鐵絲綁於琴柄上。器名為弦形單銅簧口琴。
口琴套筒(竹製)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2
竹製呈圓筒狀,先將竹皮削掉,再磨光。二端平凹,竹節削去。在蓋與筒接縫處刻有一三角形,其中一角在筒上,二角在蓋上。
口琴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2
琴柄為竹片剖製,縱面稍彎,一端呈U形。二端較厚存竹肉,有二琴帶。中央削薄,有一細簧槽中置琴簧舌。琴簧為銅片製,較簧槽略小些,簧以竹片籐皮紮琴柄的一端上。器名為弧形單銅簧口琴。
口琴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2
琴簧為銅片製,一端寬,一端尖,簧根用籐紮在琴柄上,琴柄為竹片製,有長縫比簧稍大些,二端有琴帶。琴柄縱面彎曲,二端較厚存竹肉,中間削薄。器名為弧形單銅簧口琴。
口琴套筒(竹製)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2
為一竹節製,呈圓筒狀先將竹皮削去,再予以磨光,二端平凹,竹節削掉。蓋有一裂縫。
皮帽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2
由一塊鹿布摺合,縫其一側製成。遮與帽相連。有一鹿布帽帶繞帽縫成。帽有幾個小洞。
弓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2
弓桿為木製,有一結,內側雖彎曲卻很平。弓弝不明顯,僅較突起。桿身有一裂縫。弦為麻製一端為八字結法,另端亦與弓稍相接。梢尾端呈尖狀,首端呈扁擔頭狀。弓弦為麻繩製成,弦上有一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