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母珠
探索31筆資料
婦女迎賓舞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奇美部落阿美族傳統詞曲此曲是歡迎貴賓、朋友來臨時所演唱的歌曲,通常都由女性來演唱,以表示歡迎之意,後來男性也加入演唱。這一首歌曲,後來則在聚會場合之前,若有貴賓蒞臨會場時,由婦女來演唱此曲。
Karoplay之歌 童謠:放牛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奇美部落阿美族傳統詞曲
這是一首過去奇美部落阿美族人所演唱的童謠,此曲的內容主要是說:朋友們等等我,我們大家一起到那裡放牛,並且一起吃agalulen、alumet、galubiai等不同的果實。
豐年舞曲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奇美部落阿美族傳統詞曲此曲是在阿美族豐年祭的最後一天gahahayan時,族人一面跳舞、一面變換隊形時所演唱的歌曲,有時則在此時邀請來參加豐年祭的人一起下場跳舞,達到眾樂樂的目的。
豐年祭青年聚餐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奇美部落阿美族傳統詞曲
這是在豐年祭進行期間的中午及晚上準備去吃飯時,青年組所演唱的歌曲,主要是為了不要讓四個階級的年輕人在吃飯往返的過程中讓隊伍散開來,而演唱的歌曲,在豐年祭吃飯期間,都能聽到這一首歌曲。
合家歡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奇美部落阿美族傳統詞曲此曲是在豐年祭的第一天salitapod晚上,眾人紛紛解散離去時,仍有些未盡興喝酒的族人,挨家挨戶地要酒喝時所演唱的歌曲,本來回到家的族人,聽到這一首歌之後,也會紛紛的加入一起來唱。
祖先的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奇美部落阿美族傳統詞曲
這是一首阿美族人的史詩,敘述阿美族的祖先有四位,來到大港口附近之後,開始往北、往西及往南遷移,其中往西的一支遷移到現今的奇美部落,成為其每部落的祖先,這一首歌曲就是祖先來到Caarau Banahai的時候所唱的歌。此曲現僅於豐年祭儀式開始之前,由全村的人一起演唱。
青年之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奇美部落阿美族傳統詞曲
阿美族的男性,年輕時都必須住在聚會所(adawan),以保護全村環境及農作物的安全。這些年輕人們則在聚會所住到約二十五、六歲時才離開。此首歌曲即是準備離開聚會所、結婚時所演唱的歌,歌曲中充滿著離別時哀傷的氣氛。
豐年祭青年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奇美部落阿美族傳統詞曲此曲是在阿美族豐年祭其間演唱的歌曲,從第一天salitapod、第二天pitalaman、第三天piholoan到第四天gahahayan都演唱。由年輕人演唱,老年人亦可加入演唱。
木杵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0
一套三件,包含長木臼一件(20599)及木杵兩件(20600、20601)。
長木臼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0
一套三件,包含長木臼一件(20599)及木杵兩件(20600、20601)。
竹筏模型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0
馬太安阿美族人居住地附近,雖有河流,但平日水淺石多,無航運價值,人可涉水而過河,但在雨後漲水之時,往往要靠竹筏以渡河。竹筏用過後,抬回屋內置於爐上燻烤,以防潮濕腐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