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母珠
探索742筆資料
阿美族太巴塱部落Kakita'an祖屋雕刻柱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8
此件文物原為阿美族太巴塱部落Kakita'an祖屋的樑柱,此棟祖屋在1935年日治時期便被官方指定為史蹟保存。此棟建物往昔是掌握太巴塱部落最重要的敵首祭的Kakita'an家的住屋與祭儀場所。
阿美族太巴塱部落Kakita'an祖屋雕刻柱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8
此件文物原為阿美族太巴塱部落Kakita'an祖屋的樑柱,此棟祖屋在1935年日治時期便被官方指定為史蹟保存。此棟建物往昔是掌握太巴塱部落最重要的敵首祭的Kakita'an家的住屋與祭儀場所。
阿美族太巴塱部落Kakita'an祖屋雕刻柱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8
此件文物原為阿美族太巴塱部落Kakita'an祖屋的樑柱,此棟祖屋在1935年日治時期便被官方指定為史蹟保存。此棟建物往昔是掌握太巴塱部落最重要的敵首祭的Kakita'an家的住屋與祭儀場所。
珠串胸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共 33顆珠串成。 30粒橢圓形瑪瑙珠,及二粒圓形、一粒長2.2cm、六角形瑪瑙珠串成。
方貝塊項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十三塊貝片連串而成,最大者3.2cmX3.5cmX0.5cm。最小者3.2cmX3.0cmX0.4cm。每片兩側各有四孔,以細麻繩串起,兩端各繫一絨線。
男用吊褲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藍布兩塊,上部縫合約8.0cm長,布正面另縫一長約80.0cm、寬48.0cm之深紅色細麻布,綁褲下端有兩組細布緄條。各組為兩白布條,中央一深藍布條。褲邊另繫有布搓之繩約27.0cm,共二條。褲管以布製鈕扣,褲腰為布帶。
箭(葉形有倒鉤)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刃部末端有一對倒鉤,鏃頭扁平似葉形。鏃頸部插入竹幹內,竹幹與頸接觸處之下方3cm處,有二圈鐵線紮緊,另外是繩子紮緊。竹幹有三節,竹末部有扣。
陶瓶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Mifetik(祭告)盛裝酒之陶瓶。推測原先可能有一個木塞,搭配線繩便於隨身攜帶,隨時可用手指彈酒,口唸Olic(禱詞)。備註:2022年《心繫Fata’an》共作展展件。本藏品名稱、族語名稱及藏品描述為《心繫Fata’an》共作展之展出內容。
雙管鼻笛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1
雙管鼻笛為兩個單竹管以梯形木塊及藤箍綁合。馬太鞍有三音孔及四音孔兩種鼻笛。吹奏時手持鼻笛,吹口按在鼻下,以鼻息吹奏。備註:2022年《心繫Fata’an》共作展展件。本藏品名稱、族語名稱及藏品描述為《心繫Fata’an》共作展之展出內容。
菱形簇箭(鐵鏃單叉)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菱形簇箭,近鏃鋒處較薄,鏃腳橫斷面為圓形。幹前端粗,後端細,上有五節,有扣無紋。
阿美族里漏部落成巫綁腿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2013
捐贈者姜勤珠女士為里漏部落人,善於製作傳統服飾,本館薦購里漏部落之男子成年禮、女子及巫師之新製服飾三套,亦為姜女士所製作。
一串羽毛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0
共22根羽毛,每根羽毛大致一樣長,羽毛桿末端穿洞,用麻繩將末端串起。
腰帶(男女通用)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腰帶以紅色番布製成,上有二種條紋:一為白、黑、黃三色拼成,一為黑色上有白色花紋者。前者三條,後者二條。兩種條紋相間直線排列。腰帶之邊緣亦為黑色條紋,上有白色花紋。腰帶兩端有紅色絨線及以番布織成絲狀之流蘇,最長30cm。
鹿毛耳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帶毛的鹿皮一條,長5.0cm。在近皮一端約有2.5cm處纏以黑絨線,其中部再纏繞以紅絨線。
五片流蘇裙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五片流蘇裙由紅,白,淺藍三色布條五塊,上部相連,布條之下部約15.0cm。有紅,白細線紋,各布下端有紅,綠,黃三色12.0cm長之流蘇。
長條貝塊項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長條貝塊共十五塊,長約4.0cm、寬1.0cm。貝塊中橫斷面有二小洞,以麻繩穿之,夾以紅絨線。項飾兩端有紅絨繩之流蘇。
披風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披風以紅色番布製成,上有白色條紋及織上的黑色幾何形花條紋。白色條紋之上有紅絨線穗子,八排、四排中間剪開。
男用綁腿褲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後敞褲型,兩側各縫有繫帶,以固定於大腿、小腿。先綁腿褲再穿戴Fohkad (五片流蘇裙),於正式場合穿著。備註:2022年《心繫Fata’an》共作展展件。本藏品名稱、族語名稱及藏品描述為《心繫Fata’an》共作展之展出內容。
頁面
地點
- (-) Remove 臺灣 filter 臺灣
- 花蓮縣 (661) Apply 花蓮縣 filter
- 光復鄉 (597) Apply 光復鄉 filter
- 臺東縣 (80) Apply 臺東縣 filter
- 成功鎮 (38) Apply 成功鎮 filter
- 臺東市 (31) Apply 臺東市 filter
- 壽豐鄉 (25) Apply 壽豐鄉 filter
- 吉安鄉 (22) Apply 吉安鄉 filter
- 瑞穗鄉 (17) Apply 瑞穗鄉 filter
- 東河鄉 (7) Apply 東河鄉 filter
- 關山鎮 (2) Apply 關山鎮 filter
- 臺北市 (1) Apply 臺北市 fil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