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葉黃鱔藤
探索2546筆資料
椰葉飯菜盒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87
文物上有"76年8月30日 伐獨木舟紀念 林勇雄贈"字樣
籐編大飯盒(三人用)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藏品為一盒子,分蓋、身二部,均為斜紋編法。邊緣為8字形編法。
取火用器具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取火用具,如鐵刀、火石、引火棉等。以圓鐵筒製成,上端用棉花塞成,外面以兩節圓竹筒製成,外面更套以用竹蓖編成的圓套,共六節。
陶碗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本藏品為一腹徑最大的器物。口緣略向外斜,底部為圓底,有許多大小圓洞。腹部兩側各有一耳,無紋飾。有黃、黑二色。
方貝塊項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以十一塊正方形貝片連串而成,每塊大小大致相同,長寬均為4.2cm、厚0.6cm。兩側各有四孔相通,以麻繩串起。兩邊各有毛線編成之辮子一條。以粉紅藍色毛線編成,粉紅者兩股,藍者一股。
男性後裙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以黑布為底繡有圓形花紋與多角形花紋,過往家族擁有獨有紋飾,今日家族紋飾已失傳,多以八角花等現成的繡花裝飾。盛裝時,青年男子垂繫後裙的下緣外露,一方面顯示男子所屬的家族,一方面襯托大腿的肌肉線條。備註:2022年《心繫Fata’an》共作展展件。
竹酒杯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87
文物上寫有"林勇雄贈 籌備主任委員伐獨木舟紀念 76.8.30日"字樣
阿美族太巴塱部落Kakitaan祖屋雕刻柱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8
祖祠是往昔阿美族太巴塱部落宗教信仰的核心所在,Kakitaan家原祖祠已不復存在,僅餘此批木雕刻屋柱,除了保存狀態尚佳之外,藏品蒐藏資料也清楚明確,益顯其珍貴,並富有研究價值。木柱雕刻型制特殊,圖紋所表現口傳故事、起源傳說具有豐富的內涵,亦成為該族群近年祖祠重建之依據。
男巫額帶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95
紅色布上間隔縫綴長方形塑膠片,塑膠片之間飾以橢圓形細珠粒、圓珠粒及小亮片。
花蓮縣壽豐鄉光榮村吳阿風製作,此男巫服飾全套含20699男巫額帶、20700男巫綁腿褲、20701男巫項飾、20702男巫佩袋)
。
黑色珠串項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黑色珠串有十二串,每串長105.0cm。其間偶爾有天藍或白色玻璃珠。
銅手鐲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手鐲一對,鎳製,以螺旋狀之斜紋構成。一長21.2cm、粗2.3cm,兩側略扁平。另一周長22.0cm、粗2.7cm,兩端不相連,有缺口可以伸縮。僅餘一支。
長方貝塊項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以十一塊長方形貝片穿成。中間有三塊大貝片長3.8cm、寬2.8cm。兩側八小塊貝片長2.3cm、寬2.0cm。貝片兩側有兩個洞可繫繩,項飾一端有紅絨線流蘇,長16.0cm。
銅手鐲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1. 兩端不銜接,大小可任意調整。
2. 同大小者一對。兩端呈鋸斷狀,不銜接。
女項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95
為綠、粉紅、白、黃色塑膠珠粒間綴一銀色細珠粒編成,惟最長之黃珠鍊上有一段用來掛於頸部,並不間綴銀珠粒,其餘綠、粉紅、白三條分別二端連接在黃珠鍊上‧戴時四條可層現胸前。
頭目羽毛籐帽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此帽配羽毛為頭目日常的便帽,或是出席喪事場合戴,通常配麻色上衣,一般耆老只可以配戴未裝飾羽毛與豬牙的藤帽。備註:2022年《心繫Fata’an》共作展展件。本藏品名稱、族語名稱及藏品描述為《心繫Fata’an》共作展之展出內容。
轎子模型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8
藏品以轎長120.0cm之竹片七、八塊,橫排於二縱竹竿上,以籐皮捆紮,成一長方形竹排,其下紮二交叉之竹竿。竹排二端各裝一人字形竹架,以一粗竹筒剖成三片者折成,架腳與竹排四角緊紮,竹排一長邊之二角,各垂一籐皮,下橫置一木,以為腳踏處。
樹皮布製女用腰圍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0
裙下緣以麻線縫邊,裙腰亦以麻線縫腰帶。腰裙和長裙兩件衣服普通是合成一套服裝(凌曼立1960春:330)。
綁腿布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94
四方黑布,中間再車縫一塊白布,兩端用黑色細條布繫綁,繩尾端綴綠色毛線流蘇,黑布下方一邊車縫一寬幅白色帶,亦供繫縛。
花蓮縣壽豐鄉光榮村林阿妹製作,女子服飾全套(含20689胸巾 20690綁腿布 20691及2 腰帶 20693佩帶)。
頁面
地點
- 臺灣 (1102) Apply 臺灣 filter
- 花蓮縣 (1032) Apply 花蓮縣 filter
- 光復鄉 (589) Apply 光復鄉 filter
- 臺東縣 (78) Apply 臺東縣 filter
- 壽豐鄉 (58) Apply 壽豐鄉 filter
- 卓溪鄉 (45) Apply 卓溪鄉 filter
- 富里鄉 (42) Apply 富里鄉 filter
- 成功鎮 (38) Apply 成功鎮 filter
- 豐濱鄉 (36) Apply 豐濱鄉 filter
- 瑞穗鄉 (35) Apply 瑞穗鄉 filter
- 臺東市 (31) Apply 臺東市 filter
- 新城鄉 (28) Apply 新城鄉 filter
- 萬榮鄉 (24) Apply 萬榮鄉 filter
- 吉安鄉 (23) Apply 吉安鄉 filter
- 花蓮市 (23) Apply 花蓮市 filter
- 秀林鄉 (22) Apply 秀林鄉 filter
- 鳳林鎮 (14) Apply 鳳林鎮 filter
- 東河鄉 (7) Apply 東河鄉 filter
- 玉里鎮 (5) Apply 玉里鎮 filter
典藏者
-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2255) Apply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filter
- Internet Archive (267) Apply Internet Archive filter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1) Apply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filter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11) Apply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filter
- 花蓮鐵道電影院 (2) Apply 花蓮鐵道電影院 filter
授權
- (-) Remove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filter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