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豆種植的農事管理
探索1024筆資料
長條貝塊項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長條貝塊共十五塊,長約4.0cm、寬1.0cm。貝塊中橫斷面有二小洞,以麻繩穿之,夾以紅絨線。項飾兩端有紅絨繩之流蘇。
披風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披風以紅色番布製成,上有白色條紋及織上的黑色幾何形花條紋。白色條紋之上有紅絨線穗子,八排、四排中間剪開。
男用綁腿褲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後敞褲型,兩側各縫有繫帶,以固定於大腿、小腿。先綁腿褲再穿戴Fohkad (五片流蘇裙),於正式場合穿著。備註:2022年《心繫Fata’an》共作展展件。本藏品名稱、族語名稱及藏品描述為《心繫Fata’an》共作展之展出內容。
男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對襟無領無袖長背心,上半段為亞麻原色,下半段間以紅色條紋夾織。
珠串胸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共25粒珠子組成。 由23粒橢圓形、1粒圓形(已破損)及1粒六角形瑪瑙珠串成。
男巫佩袋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95
紅色袋,雙層外折有一口袋,口袋上有一對黃色鈴鐺,綴以金色、銀色波浪狀細條花邊及彩色亮線花邊。袋上並有玫瑰紅、綠、黃、藍四色流蘇。鈴鐺以橙色細珠粒穿綴縛繫其上‧袋口兩邊用金黃色毛線各紮一朵花。背帶上有波浪狀金銀兩色花邊,金色花邊車成菱形。
披風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以黑色番布為料,共三幅。全物以紅色絨線製成的穗子排成,共十二排。
部落領袖紅袍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0
此為末代領袖Unak Tafong(何有柯)出席部落重大祭典盛裝時穿著,同時頭戴大禮冠,手持鐵手杖以進行儀式。備註:2022年《心繫Fata’an》共作展展件。本藏品名稱、族語名稱及藏品描述為《心繫Fata’an》共作展之展出內容。
有腳青銅撞鈴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有腳青銅撞鈴三個,以麻繩穿成一串,中間一個較大,長5.0cm、寬1.8cm。兩旁的兩個等大,長4.0cm、寬1.5cm。撞鈴之腳向兩側分開,愈分距離愈大,腳愈到末端愈瘦小。撞鈴之頂端有一突出之圓圈,以便麻繩穿過。
額頭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為一長54.0cm之銅鍊,上掛十五枚銅片,銅片為正方形,四角各有一孔。一角繫於銅鍊上,兩側兩角各繫一小正方形之銅鈴,銅鈴為球形,底部有一長形小口,小銅片光滑,大銅片上角有突出之葉形花紋。
葫蘆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黑色,腰部圍一人字形編法編成之竹圈及麻繩,口部及上部破缺。(盛水用)
套柄標槍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藏品為桂葉形標槍,槍套在木柄上,柄末有一托成圓錐形,鐵質,套在柄末。鞘為二塊木塊合併,用籐編圈在鞘末、中、頭三部分紮緊。
Sakul撒固兒部落撒奇萊雅族衣飾:女子上衣pakitupen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2013
Sakul社群因其與舊聚落的歷史淵源以及族群人口優勢,多數耆老習慣自稱撒奇萊雅,亦十分清楚自身與阿美族的差異,撒奇萊雅語中的lusid,指的是各性別與年齡階級者參與儀式之完整裝束,這些衣飾物件通常只在直系血親或近親間流通不隨意出借或贈予他人。
Sakul 撒固兒部落撒奇萊雅族衣飾:女子內裙 cudungan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2013
Sakul 社群因其與舊聚落的歷史淵源以及族群人口優勢,多數耆老習慣自稱撒奇萊雅,亦十分清楚自身與阿美族的差異,撒奇萊雅語中的 lusid,指的是各性別與年齡階級者參與儀式之完整裝束,這些衣飾物件通常只在直系血親或近親間流通不隨意出借或贈予他人。
Sakul 撒固兒部落撒奇萊雅族衣飾:女子上衣 pakitupen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2013
Sakul 社群因其與舊聚落的歷史淵源以及族群人口優勢,多數耆老習慣自稱撒奇萊雅,亦十分清楚自身與阿美族的差異,撒奇萊雅語中的 lusid,指的是各性別與年齡階級者參與儀式之完整裝束,這些衣飾物件通常只在直系血親或近親間流通不隨意出借或贈予他人。
頁面
地點
- (-) Remove 臺灣 filter 臺灣
- 花蓮縣 (1024) Apply 花蓮縣 filter
- 光復鄉 (583) Apply 光復鄉 filter
- 壽豐鄉 (58) Apply 壽豐鄉 filter
- 卓溪鄉 (45) Apply 卓溪鄉 filter
- 富里鄉 (41) Apply 富里鄉 filter
- 豐濱鄉 (36) Apply 豐濱鄉 filter
- 瑞穗鄉 (34) Apply 瑞穗鄉 filter
- 新城鄉 (28) Apply 新城鄉 filter
- 萬榮鄉 (24) Apply 萬榮鄉 filter
- 吉安鄉 (23) Apply 吉安鄉 filter
- 花蓮市 (23) Apply 花蓮市 filter
- 秀林鄉 (22) Apply 秀林鄉 filter
- 鳳林鎮 (14) Apply 鳳林鎮 filter
- 玉里鎮 (5) Apply 玉里鎮 filter
授權
- (-) Remove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filter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