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萵苣的農事管理
探索1472筆資料
頸珠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有九條珠串,二端結在一起,骨製,化學製橫條構成,有二綁帶。珠串大致是許多同色的排在一起,有黑、白、藍、粉紅等色相間,間有少許雜色及黃、紅、棕色珠子。
耳墜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墜帶為藍色珠串及骨條相間橫走排列成。其上端有一鈕扣,下端串一白色具製扇形墜與二帶口銅鈴。
繡花長胴衣(男用)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5
二塊繡花麻布拼製裂成,非裁剪式,無領,無袖,對襟,布紋為曲折紋。衣以白色為主色。其前後的二側,後面的中線,後面袖洞緣的橫條及襟上均繡有花邊。袖洞下緣寬13.7cm的花邊,由紅、橙、綠、白、黑、黃等色毛線構成曲折紋,菱形,六角形,正方花等圖案。除此外,衣的花邊為紅、橙、粉紅等色為底的線條紋。
噶瑪蘭族女子綁腿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2013
一套6件。
為2013年全新製品。
包含:1.頭飾*vuguq(噶00016)、2.情人袋*luvus(噶00017)、3.上衣ulus(噶00018)、4.兩片裙 sugun(噶00019)、5.綁腿(一對) vudu(噶00020)、6.項鍊(噶00021)
Sakul 撒固兒部落撒奇萊雅族 衣飾: 男子片裙 palimayen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2013
Sakul 社群因其與舊聚落的歷史淵源以及族群人口優勢,多數耆老習慣自稱撒奇萊雅,亦十分清楚自身與阿美族的差異,撒奇萊雅語中的 lusid,指的是各性別與年齡階級者參與儀式之完整裝束,這些衣飾物件通常只在直系血親或近親間流通不隨意出借或贈予他人。
額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5
由紅、黑布互為表裏縫製成,只有一綁帶為藍紅毛線夾製。上下緣由金黃,草綠橢圓体珠串繡成曲折紋。二曲折紋內緣,由銀白色串構成線條及曲折紋,在三角形空檔中有草紋,菱形中有太陽花紋,花心為鈕扣製,花瓣為橢圓体珠組成。花色是白、綠、黃無秩序的相間排列。
山羌帽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5
為山羌頭殼製成,有二對角、二眼洞 、耳洞及耳朵,表面有殘餘的獸毛。(標本卡原標記為獐帽,由獐頭殼製成。本館2021年常設展布農族展區更新時,經確認為山羌帽。)
香蕉絲製有袖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2015
香蕉絲編織分布相當具區域性,從沖繩、台灣、菲律賓、印尼到太平洋諸島,而目前台灣僅存噶瑪蘭族仍保存此傳統技藝,因此相當重要,具特殊性與代表性。九年代隨著其族群正名運動,蕉絲織布變成其文化復振與創新經濟的主軸。族人就地取材,自香蕉樹的莖幹部份去肉皮,抽絲曬乾編製成布,再製成背袋和衣物。
香蕉絲線球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2011
此香蕉絲線球與一捆剛曬乾未撕製成線的香蕉絲為一組,呈現香蕉絲製作的過程
噶瑪蘭族香蕉絲地織機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2013
確認購藏後製作。新製品。
(附未完成的香蕉絲布,以呈現各織具之位置、功能、用途。)
在噶瑪蘭的社會中,由女性負責製作香蕉絲,噶瑪蘭人織作香蕉絲的重要織具,依工序而有整經架(噶00022)及織布機(噶00023)兩種。
Sakul撒固兒部落撒奇萊雅族衣飾:女子上衣pakitupen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2013
Sakul社群因其與舊聚落的歷史淵源以及族群人口優勢,多數耆老習慣自稱撒奇萊雅,亦十分清楚自身與阿美族的差異,撒奇萊雅語中的lusid,指的是各性別與年齡階級者參與儀式之完整裝束,這些衣飾物件通常只在直系血親或近親間流通不隨意出借或贈予他人。
Sakul 撒固兒部落撒奇萊雅族衣飾:女子內裙 cudungan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2013
Sakul 社群因其與舊聚落的歷史淵源以及族群人口優勢,多數耆老習慣自稱撒奇萊雅,亦十分清楚自身與阿美族的差異,撒奇萊雅語中的 lusid,指的是各性別與年齡階級者參與儀式之完整裝束,這些衣飾物件通常只在直系血親或近親間流通不隨意出借或贈予他人。
Sakul 撒固兒部落撒奇萊雅族衣飾:女子上衣 pakitupen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2013
Sakul 社群因其與舊聚落的歷史淵源以及族群人口優勢,多數耆老習慣自稱撒奇萊雅,亦十分清楚自身與阿美族的差異,撒奇萊雅語中的 lusid,指的是各性別與年齡階級者參與儀式之完整裝束,這些衣飾物件通常只在直系血親或近親間流通不隨意出借或贈予他人。
Sakul 撒固兒部落撒奇萊雅族衣飾:女子外裙 sukun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2013
Sakul 社群因其與舊聚落的歷史淵源以及族群人口優勢,多數耆老習慣自稱撒奇萊雅,亦十分清楚自身與阿美族的差異,撒奇萊雅語中的 lusid,指的是各性別與年齡階級者參與儀式之完整裝束,這些衣飾物件通常只在直系血親或近親間流通不隨意出借或贈予他人。
Sakul 撒固兒部落撒奇萊雅族衣飾:女子外裙 sukun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2013
Sakul 社群因其與舊聚落的歷史淵源以及族群人口優勢,多數耆老習慣自稱撒奇萊雅,亦十分清楚自身與阿美族的差異,撒奇萊雅語中的 lusid,指的是各性別與年齡階級者參與儀式之完整裝束,這些衣飾物件通常只在直系血親或近親間流通不隨意出借或贈予他人。
頁面
地點
- (-) Remove 臺灣 filter 臺灣
- 花蓮縣 (1394) Apply 花蓮縣 filter
- 光復鄉 (604) Apply 光復鄉 filter
- 花蓮市 (139) Apply 花蓮市 filter
- 壽豐鄉 (82) Apply 壽豐鄉 filter
- 臺東縣 (78) Apply 臺東縣 filter
- 豐濱鄉 (78) Apply 豐濱鄉 filter
- 吉安鄉 (71) Apply 吉安鄉 filter
- 富里鄉 (55) Apply 富里鄉 filter
- 新城鄉 (52) Apply 新城鄉 filter
- 瑞穗鄉 (47) Apply 瑞穗鄉 filter
- 秀林鄉 (46) Apply 秀林鄉 filter
- 卓溪鄉 (45) Apply 卓溪鄉 filter
- 成功鎮 (38) Apply 成功鎮 filter
- 玉里鎮 (37) Apply 玉里鎮 filter
- 臺東市 (31) Apply 臺東市 filter
- 萬榮鄉 (25) Apply 萬榮鄉 filter
- 鳳林鎮 (18) Apply 鳳林鎮 filter
- 東河鄉 (7) Apply 東河鄉 filter
典藏者
- (-) Remove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filter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 Internet Archive (598) Apply Internet Archive fil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