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萵苣的農事管理

山萵苣的農事管理

山萵苣與辣椒一同種植
阿美族
農耕知識
哈拉灣部落|花蓮縣
探索4355筆資料
<a href="https://harvestwisdom.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eff38708ab33910bade2a121835994fd" target="_blank">2023 織羅部落導覽-里長_16</a>
2023 織羅部落導覽-里長_16
農業部農業試驗所
<a href="https://harvestwisdom.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f55620d327b27553c81eb00dfab1ccb9" target="_blank">2023 織羅部落導覽-里長_18</a>
2023 織羅部落導覽-里長_18
農業部農業試驗所
<a href="https://harvestwisdom.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f618f2ab9b95c0ba7a62adfc7ebb6557" target="_blank">龍葵</a>
龍葵
農業部農業試驗所
<a href="https://harvestwisdom.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f6dd97b4a16a4addc4f35e0d5493d9ce" target="_blank">巴基魯傳統料理課程</a>
巴基魯傳統料理課程
農業部農業試驗所
<a href="https://harvestwisdom.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f74413703fa5fec8933d0292869fb26f" target="_blank">蝸牛原民飲食文化課程</a>
蝸牛原民飲食文化課程
農業部農業試驗所
<a href="https://harvestwisdom.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f75ec7d2b60b10ce258909af4a4973ec" target="_blank">女子服飾 (未婚少女,20 歲以上)</a>
女子服飾 (未婚少女,20 歲以上)
農業部農業試驗所
材料來源:棉布、毛線、亮片、項鍊 穿戴方式: 1.小腿布 2.上衣 3.裙子 短裙 4.肚兜 5.毛線腰帶 6.公主帽 7.情人袋 配件說明:公主帽年輕的少女則戴小花帽。上面裝飾意義:白羽毛代表白雲,半圓形 代表月亮,頭飾代表尊榮,亮片則是星星的意思。
<a href="https://harvestwisdom.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f9c7cce7d7d72a8d5c55e21a290720ff" target="_blank">男子服飾(羽毛勇士)</a>
男子服飾(羽毛勇士)
農業部農業試驗所
材料來源:棉布、毛線、羽毛 配件說明:佩戴羽毛頭飾和情人袋。
<a href="https://harvestwisdom.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fc09092712d36c70f2ad525a868457ec" target="_blank">牧草心料理—涼拌後牧草心</a>
牧草心料理—涼拌後牧草心
農業部農業試驗所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ce33038d2bb4796df50278565c4c2681" target="_blank">阿美族歌謠</a>
阿美族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本案為1960年代民歌採集運動錄製之阿美族歌謠,內容包括(A面)阿美族豐年祭活動始末;以及(B面)《賞月歌》、《古歌》、《送禮歌》、《落成歌》、《寂寞歌》等曲目。錄製地點為花蓮縣玉里鎮春日里。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90a925472bf1632b65fbcc1a3b7c577c" target="_blank">吳榮順</a>
吳榮順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民族音樂學者|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007c42f377e5733f0e17797f4f6ebe20" target="_blank">嗨依有呀安</a>
嗨依有呀安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阿美族傳統詞曲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0ad8ded28a59e1e52c7b3e1862e705b5" target="_blank">上山工作</a>
上山工作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阿美族傳統詞曲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0aeaed696f1ff909a65f7b240da8c84c" target="_blank">阿美族長老許金木歌唱</a>
阿美族長老許金木歌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85年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阿美族收穫祭歌舞。長老許金木先生的招牌歌,年紀雖大但聲音仍很高亢,這是有好幾首原住民音樂連在一起。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0b27402002f06e0f2d75314f2367b8d2" target="_blank">豐濱阿美族歌謠</a>
豐濱阿美族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花蓮縣豐濱鄉豐濱村阿美族的歌謠。呂炳川在《台灣土著族音樂》唱片專輯當中也收錄了這首歌,他對這首歌的說明如下:「這首歌是以二聲同度卡農唱法來唱的,為珍貴且罕見的例子。是在丈夫或孩子等親人亡故時,一邊工作一邊唱的歌。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0be610ec79d1ceb3a2ecc38c8435b37a" target="_blank">一九八五年度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阿美族豐年祭(118之76)</a>
一九八五年度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阿美族豐年祭(118之76)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豐濱鄉大港口Lano村阿美族豐年祭歌舞現場錄音。女性領唱,第一段是以領唱七拍答唱三拍為主的樂句,有時領唱會拖至八拍,答唱拖至四拍,第二段樂句同為領唱七拍答唱三拍的模式。花蓮市區北部的阿美族群一直延伸到中部海岸阿美族都有這樣的歌曲,可見東海岸阿北族和北部阿美族之間有互動關係存在。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0c53c2549aa2fa1e30ffe6719e3b69e7" target="_blank">兒歌</a>
兒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阿美族傳統詞曲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0d28e0e7e932dc38d55d7e977fde953b" target="_blank">一九八五年度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阿美族豐年祭(118之112)</a>
一九八五年度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阿美族豐年祭(118之112)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阿美族豐年祭歌舞現場錄音。由年輕人領唱,腰和腳上都綁著鈴,跺腳時會發出鈴響。由兩段旋律構成,第一段領唱的有七拍、答唱四拍,可重複;第二段領唱的有七拍、答唱三拍,可重複。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0d5568c3142b597f958e3079b423c845" target="_blank">馬蘭姑娘</a>
馬蘭姑娘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阿美族傳統詞曲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0d93963c42fca246a651bafb30306e95" target="_blank">數數歌</a>
數數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些數字唸法是古老數字唸法,目前已經很少人用此數字來唸,幾乎失傳。族人用兒歌編成數字歌教導孩子數數,有寓教娛樂的功效,可見祖先早有科學的數字教學法。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0ff5d80b512e1da45b4b0556c17d9b9b" target="_blank">阿美族豐年祭歌舞(18之18)</a>
阿美族豐年祭歌舞(18之18)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在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的阿美族豐年祭歌舞表演影片,這首是年輕總管階級領唱並以多人合唱為主,由此方式可以看出阿美族豐年祭的祭歌演唱困難度很高,即使是到了年輕總管階級還是會以合唱的方式來呈現,在歌唱高興的時候相同的動作有時候會用跳耀式的方式來呈現,此曲是青年階級最喜歡的一首歌,而藉著唱這首歌來回一當時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10c4b5b07c6200515076d98850aafc42" target="_blank">一九八五年度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阿美族豐年祭</a>
一九八五年度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阿美族豐年祭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阿美族豐年祭歌舞現場錄音。在錄音的開始中斷五至六秒,男性合唱加上舞蹈,聯唱的方式,其中穿插領導者指揮的聲音,高低音的合聲由團體中傳出。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114f3dae0d6797fa03b5cea504cbe335" target="_blank">吉安鄉南昌村阿美族歌謠</a>
吉安鄉南昌村阿美族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花蓮縣吉安鄉南昌村阿美族的歌謠,由一位男性長老獨唱,而且還有兀自進行的輕微鼓聲伴奏,顯得有點怪異和特別。長老的歌聲非常具有傳統的特色,但是這種獨唱的現象,若以阿美族音樂文化的特質來詮釋,則應該是他自己重複的唱了一次答唱的樂句。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1151635e26ee8d82b284e3bdaf1f2018" target="_blank">豐收歌</a>
豐收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阿美族傳統詞曲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116f5bd107372a53b3e18302b2c78806" target="_blank">一九八五年度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阿美族豐年祭(118之39)</a>
一九八五年度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阿美族豐年祭(118之39)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阿美族豐年祭歌舞的現場錄音。此曲由兩段樂句所組成,第一段領唱六拍,答唱四拍。第二段領唱兩拍,答唱兩拍,舞步則以四拍為一單位來循環進行。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