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前婦女會長蘇秀麗
探索649筆資料
大南社魯凱族的木雕
Lafayette Digital Repository
1941
[英文]Two large wood statues of male figurines with snake-motif head-dresses. A row of clapper-less bells are also visible, attached to the wall.
長條琉璃珠串項鍊sarerethane
屏東縣霧臺鄉公所
1999
sakirerethane是女性所配戴的長條的琉璃珠串項鍊,但因琉璃原本是一種奢侈品,故並不是每個家庭/族都有,所以不是每個女性都人人皆有一條。 此物件有經過重組。
魯凱族男子頭飾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2004
頭飾由一塊黑棉布作為底,並在帽上施以綴珠繡花,中央貼扁圓形大貝類,並將貝類中間挖小洞,以琉璃珠串線以固定,而貝類四周綁數顆山豬牙。頭飾會搭配各種裝飾性物件配戴,舉例來說:王族/貴族與部落耆老帽飾上皆有蝴蝶結的配飾,但以不同花色做識別,作為階級之分。此外,運用各種羽飾作為階級或戰功的象徵。
連杯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臺灣魯凱族「眼睛」發音
李筱峰
南島語族 (Austronesian Speaking peoples)是指會說南島語的民族,而南島語族是以使用語言來區分民族。南島語系有超過 1200種語言,全世界有3億8千萬人口為南島語族,是組成很複雜、異質性極高的的群體,但在文化上的關聯卻又十分緊密。
魯凱族男子長袖短上衣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2004
該族服飾,早期以灰白色的苧麻布或米白色胚布製作,有的以挖貼補繡裝飾(圖騰以人物、蛇、蝴蝶等為代表),亦與排灣族有頗多相同之處。
高雄州屏東郡アデル社(Adiri,阿禮社)バリウス・ラブラシ(Bariusu raburashi)(頭目)
千千岩助太郎, 千千岩助太郎, 千千岩助太郎, 千千岩助太郎
1936
アデル社(Aderu,阿禮社)位於高雄州屏東郡霧頭山的西北方,標高1200公尺,戶數88戶,人口447人。因1640年代左右人口逐漸增加,造成耕地不足而移居至現今地。
魯凱族女子長衣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2004
本件文物之服飾繡紋,不論貴族或平民,皆可使用,此為菱形紋所延伸與變化之圖紋成八角花型紋(shinuaderuavan),為魯凱族服飾常見之圖紋,且為未婚女性之服飾。
Statue at Da'nan
Lafayette Digital Repository
1938
[英文]Wood carving commonly found in savage homes. Female is on pole opposite.
台東庁鄉土館展示大南社(Taromak,達魯瑪克社)家屋模型照
千千岩助太郎, 千千岩助太郎
此為千千岩助太郎於1937年(昭和12年)1月4日於臺東鄉土館拍攝大南社(Taromak,達魯瑪克社)家屋模型11幅照片。
從照片可以看到頭目家屋組群,包含主屋、穀倉、瞭望台等,建物多為半穴居,以及紀錄主屋祖先柱及家屋軒桁圖騰雕刻照片。圖騰紋飾包括人面、百步蛇、男子人身等。
魯凱族男子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魯凱族婦人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男披肩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6
藏品為一男披肩,是一塊藍布做成(許多地方已退色)三邊貼上寬3.4cm之毛線編花邊,此花邊以五條毛線辮子拼成二紅、二黃、一綠,其內圈釘有一圈圓白鐵片。在披肩二邊的頂端邊上之毛線辮延長10.0cm。
佩刀(連鞘)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6
刀與柄均為鐵打製成,單刃,柄一面有接縫。柄橫截面中空,呈橢圓形。鞘背木製,鞘面由四鐵條組成,二條並行,二條相交呈正反二凹形。鞘末端呈蛇頭狀,鞘上端有二鞘帶穿孔。
男裙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6
黑布製,腰上有以綠色為主的線條幾何文,其下打密摺,腰二側有綁帶。
豬牙圈帽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6
藏品乃豬皮為成一圈,用兩條紅色塑膠帶捆紮成,帽表帶豬毛,前方有三對牙鋒朝前的豬牙,以紅布與紅毛線紮緊,而中間的一對繫以綠帶。帽前方上緣以塑膠帶穿繫一豬尾。戴的資格:頭目、男人、捉熊的男人。
白色麻布男裙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6
為二塊白麻布拼縫成,無花文,具腰帶,腰下三處打摺。
葫蘆(破)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6
葫蘆連蒂,自頂端以下6.2cm處有一洞,洞長3.4cm,寬2.6cm,頸長12cm,自頸以下,逐漸粗大。
頁面
典藏者
-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509) Apply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filter
-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05) Apply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filter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高雄區農業改良場 (11) Apply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高雄區農業改良場 filter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5) Apply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filter
- Lafayette Digital Repository (5) Apply Lafayette Digital Repository filter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3) Apply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filter
-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3) Apply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filter
-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2) Apply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filter
-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2) Apply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filter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1) Apply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filter
- 屏東縣霧臺鄉公所 (1) Apply 屏東縣霧臺鄉公所 filter
- 李筱峰 (1) Apply 李筱峰 filter
- 霧台鄉魯凱族文物館 (1) Apply 霧台鄉魯凱族文物館 filter
授權
-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516) Apply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filter
- 著作權利所有 (105) Apply 著作權利所有 filter
- 著作權利所有-可用於本站提供的服務 (18) Apply 著作權利所有-可用於本站提供的服務 filter
- 拉法葉學院數位資料使用指南 (5) Apply 拉法葉學院數位資料使用指南 filter
-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 Apply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filter
-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1) Apply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filter
- 創用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1) Apply 創用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fil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