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種植的耆老智慧
探索1398筆資料
披風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以黑色番布為料,共三幅。全物以紅色絨線製成的穗子排成,共十二排。
部落領袖紅袍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0
此為末代領袖Unak Tafong(何有柯)出席部落重大祭典盛裝時穿著,同時頭戴大禮冠,手持鐵手杖以進行儀式。備註:2022年《心繫Fata’an》共作展展件。本藏品名稱、族語名稱及藏品描述為《心繫Fata’an》共作展之展出內容。
有腳青銅撞鈴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有腳青銅撞鈴三個,以麻繩穿成一串,中間一個較大,長5.0cm、寬1.8cm。兩旁的兩個等大,長4.0cm、寬1.5cm。撞鈴之腳向兩側分開,愈分距離愈大,腳愈到末端愈瘦小。撞鈴之頂端有一突出之圓圈,以便麻繩穿過。
額頭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為一長54.0cm之銅鍊,上掛十五枚銅片,銅片為正方形,四角各有一孔。一角繫於銅鍊上,兩側兩角各繫一小正方形之銅鈴,銅鈴為球形,底部有一長形小口,小銅片光滑,大銅片上角有突出之葉形花紋。
葫蘆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黑色,腰部圍一人字形編法編成之竹圈及麻繩,口部及上部破缺。(盛水用)
額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5
由紅、黑布互為表裏縫製成,只有一綁帶為藍紅毛線夾製。上下緣由金黃,草綠橢圓体珠串繡成曲折紋。二曲折紋內緣,由銀白色串構成線條及曲折紋,在三角形空檔中有草紋,菱形中有太陽花紋,花心為鈕扣製,花瓣為橢圓体珠組成。花色是白、綠、黃無秩序的相間排列。
套柄標槍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藏品為桂葉形標槍,槍套在木柄上,柄末有一托成圓錐形,鐵質,套在柄末。鞘為二塊木塊合併,用籐編圈在鞘末、中、頭三部分紮緊。
山羌帽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5
為山羌頭殼製成,有二對角、二眼洞 、耳洞及耳朵,表面有殘餘的獸毛。(標本卡原標記為獐帽,由獐頭殼製成。本館2021年常設展布農族展區更新時,經確認為山羌帽。)
香蕉絲製有袖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2015
香蕉絲編織分布相當具區域性,從沖繩、台灣、菲律賓、印尼到太平洋諸島,而目前台灣僅存噶瑪蘭族仍保存此傳統技藝,因此相當重要,具特殊性與代表性。九年代隨著其族群正名運動,蕉絲織布變成其文化復振與創新經濟的主軸。族人就地取材,自香蕉樹的莖幹部份去肉皮,抽絲曬乾編製成布,再製成背袋和衣物。
香蕉絲線球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2011
此香蕉絲線球與一捆剛曬乾未撕製成線的香蕉絲為一組,呈現香蕉絲製作的過程
噶瑪蘭族香蕉絲地織機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2013
確認購藏後製作。新製品。
(附未完成的香蕉絲布,以呈現各織具之位置、功能、用途。)
在噶瑪蘭的社會中,由女性負責製作香蕉絲,噶瑪蘭人織作香蕉絲的重要織具,依工序而有整經架(噶00022)及織布機(噶00023)兩種。
阿美族太巴塱部落Kakita'an祖屋雕刻柱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8
此件文物原為阿美族太巴塱部落Kakita'an祖屋的樑柱,此棟祖屋在1935年日治時期便被官方指定為史蹟保存。此棟建物往昔是掌握太巴塱部落最重要的敵首祭的Kakita'an家的住屋與祭儀場所。
阿美族太巴塱部落Kakita'an祖屋雕刻柱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8
此件文物原為阿美族太巴塱部落Kakita'an祖屋的樑柱,此棟祖屋在1935年日治時期便被官方指定為史蹟保存。此棟建物往昔是掌握太巴塱部落最重要的敵首祭的Kakita'an家的住屋與祭儀場所。
噶瑪蘭族女子兩片裙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2013
一套6件。
為2013年全新製品。
包含:1.頭飾*vuguq(噶00016)、2.情人袋*luvus(噶00017)、3.上衣ulus(噶00018)、4.兩片裙 sugun(噶00019)、5.綁腿(一對) vudu(噶00020)、6.項鍊(噶00021)
頁面
地點
- 花蓮縣 (1398) Apply 花蓮縣 filter
- 臺灣 (1394) Apply 臺灣 filter
- 光復鄉 (604) Apply 光復鄉 filter
- 花蓮市 (139) Apply 花蓮市 filter
- 壽豐鄉 (82) Apply 壽豐鄉 filter
- 豐濱鄉 (78) Apply 豐濱鄉 filter
- 吉安鄉 (71) Apply 吉安鄉 filter
- 富里鄉 (55) Apply 富里鄉 filter
- 新城鄉 (52) Apply 新城鄉 filter
- 瑞穗鄉 (47) Apply 瑞穗鄉 filter
- 秀林鄉 (46) Apply 秀林鄉 filter
- 卓溪鄉 (45) Apply 卓溪鄉 filter
- 玉里鎮 (38) Apply 玉里鎮 filter
- 萬榮鄉 (25) Apply 萬榮鄉 filter
- 鳳林鎮 (19) Apply 鳳林鎮 filter
- 屏東縣 (1) Apply 屏東縣 filter
- 新園鄉 (1) Apply 新園鄉 filter
- 臺北市 (1) Apply 臺北市 filter
典藏者
- (-) Remove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filter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 Internet Archive (598) Apply Internet Archive filter
-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4) Apply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filter
授權
-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1019) Apply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filter
- 創用CC 姓名標示 (288) Apply 創用CC 姓名標示 filter
- 著作權利所有-可用於本站提供的服務 (44) Apply 著作權利所有-可用於本站提供的服務 filter
-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4) Apply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filter
- 公眾領域標章(Public Domain Mark) (19) Apply 公眾領域標章(Public Domain Mark) filter
- 著作權利所有 (4) Apply 著作權利所有 fil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