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麻種植的農事管理
探索666筆資料
佩袋(盛煙及檳榔)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袋分三層,中層為黑布,外二層為黑緞,外層正面由口開始縫一11.0cm長之紅麻布,麻布上有間隔相等縫貼上之藍布及黑白布條,布條作鋸齒狀,紅麻布之末端有綠,藍,紮三色絨線流蘇,正面底部以紅,白,綠繡之五瓣的花朵。帶背面為黑布,面為紅麻布,二邊緣及中央各有一條以白,黑布貼成之花紋。
綁腿布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9
此綁腿是跳舞盛裝時穿,有別於一般農務時無裝飾保護用的綁腿布。備註:2022年《心繫Fata’an》共作展展件。本藏品名稱、族語名稱及藏品描述為《心繫Fata’an》共作展之展出內容。
貝片珠串胸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胸飾以十三塊貝塊穿連而成,男性配戴。過去會依家族的獵獲呈現不同的特色與材質,相互爭豔。備註:2022年《心繫Fata’an》共作展展件。本藏品名稱、族語名稱及藏品描述為《心繫Fata’an》共作展之展出內容。
小鋤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1
柄為木製,前端垂直彎曲,鋤頭為石製,石斧長約10.5cm,兩者以籐相縛。
籐編大飯盒(三人用)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藏品為一盒子,分蓋、身二部,均為斜紋編法。邊緣為8字形編法。
取火用器具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取火用具,如鐵刀、火石、引火棉等。以圓鐵筒製成,上端用棉花塞成,外面以兩節圓竹筒製成,外面更套以用竹蓖編成的圓套,共六節。
陶碗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本藏品為一腹徑最大的器物。口緣略向外斜,底部為圓底,有許多大小圓洞。腹部兩側各有一耳,無紋飾。有黃、黑二色。
捕魚竹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8
集體捕魚時使用,或是用來驅魚入拉告池。備註:2022年《心繫Fata’an》共作展展件。本藏品名稱、族語名稱及藏品描述為《心繫Fata’an》共作展之展出內容。
方貝塊項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以十一塊正方形貝片連串而成,每塊大小大致相同,長寬均為4.2cm、厚0.6cm。兩側各有四孔相通,以麻繩串起。兩邊各有毛線編成之辮子一條。以粉紅藍色毛線編成,粉紅者兩股,藍者一股。
男性後裙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以黑布為底繡有圓形花紋與多角形花紋,過往家族擁有獨有紋飾,今日家族紋飾已失傳,多以八角花等現成的繡花裝飾。盛裝時,青年男子垂繫後裙的下緣外露,一方面顯示男子所屬的家族,一方面襯托大腿的肌肉線條。備註:2022年《心繫Fata’an》共作展展件。
黑色珠串項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黑色珠串有十二串,每串長105.0cm。其間偶爾有天藍或白色玻璃珠。
銅手鐲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手鐲一對,鎳製,以螺旋狀之斜紋構成。一長21.2cm、粗2.3cm,兩側略扁平。另一周長22.0cm、粗2.7cm,兩端不相連,有缺口可以伸縮。僅餘一支。
長方貝塊項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以十一塊長方形貝片穿成。中間有三塊大貝片長3.8cm、寬2.8cm。兩側八小塊貝片長2.3cm、寬2.0cm。貝片兩側有兩個洞可繫繩,項飾一端有紅絨線流蘇,長16.0cm。
銅手鐲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1. 兩端不銜接,大小可任意調整。
2. 同大小者一對。兩端呈鋸斷狀,不銜接。
頭目羽毛籐帽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此帽配羽毛為頭目日常的便帽,或是出席喪事場合戴,通常配麻色上衣,一般耆老只可以配戴未裝飾羽毛與豬牙的藤帽。備註:2022年《心繫Fata’an》共作展展件。本藏品名稱、族語名稱及藏品描述為《心繫Fata’an》共作展之展出內容。
轎子模型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8
藏品以轎長120.0cm之竹片七、八塊,橫排於二縱竹竿上,以籐皮捆紮,成一長方形竹排,其下紮二交叉之竹竿。竹排二端各裝一人字形竹架,以一粗竹筒剖成三片者折成,架腳與竹排四角緊紮,竹排一長邊之二角,各垂一籐皮,下橫置一木,以為腳踏處。
樹皮布製女用腰圍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0
裙下緣以麻線縫邊,裙腰亦以麻線縫腰帶。腰裙和長裙兩件衣服普通是合成一套服裝(凌曼立1960春:330)。
陶瓶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黑褐色陶瓶,底為圈足。
唇厚0.5cm
器深16.6cm
頸高3.8cm
腰徑13.0cm
頸徑5.0cm
硬度2.5°
足高3.2cm
器形指數36.2cm
底厚0.6cm
口徑9.0cm
(石磊1960:102-106)
頁面
典藏者
-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596) Apply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filter
-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49) Apply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filter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9) Apply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filter
- Internet Archive (8) Apply Internet Archive filter
-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4) Apply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fil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