苧麻

苧麻

校園內種植苧麻
導入校本課程,教導學生處理苧麻
Boehmeria nivea var. nivea苧麻
keliw[全株]
阿美族
民俗知識
奇美部落|花蓮縣
探索4358筆資料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b3223d3b383f57167c50c44eccf445f8" target="_blank">合家歡</a>
合家歡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奇美部落阿美族傳統詞曲此曲是在豐年祭的第一天salitapod晚上,眾人紛紛解散離去時,仍有些未盡興喝酒的族人,挨家挨戶地要酒喝時所演唱的歌曲,本來回到家的族人,聽到這一首歌之後,也會紛紛的加入一起來唱。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4b29de87b1388e4d2c259bf3879c6106" target="_blank">瑞穗鄉奇美村阿美族歌謠</a>
瑞穗鄉奇美村阿美族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以女性為主的歌謠,通常於聚會送行時演唱的歌曲,屬於較歡樂的歌曲。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518aeac61f429b1bd175b724502c7a03" target="_blank">瑞穗鄉奇美村阿美族歌謠</a>
瑞穗鄉奇美村阿美族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兩段樂曲演唱,皆屬歡迎外賓音樂,多出現於歡樂性場合,非豐年祭典歌曲,多以婦女參加為主。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96ab79134c302f16d6abc998c2089c89" target="_blank">瑞穗鄉奇美村阿美族豐年祭tokelol年齡階級之歌</a>
瑞穗鄉奇美村阿美族豐年祭tokelol年齡階級之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奇美村阿美族豐年祭歌曲,因為錄音的關係,拍子不甚明顯,基本上第一段領唱九拍答唱五拍,第二樂句領唱兩拍答唱三拍,第三段領唱兩拍答唱兩拍,僅重複第三段並帶有變化。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76b166d85ca3ea062f7b526c8e2af651" target="_blank">瑞穗鄉奇美村阿美族tokelol年齡階級之歌、豐年祭歌曲</a>
瑞穗鄉奇美村阿美族tokelol年齡階級之歌、豐年祭歌曲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於花蓮縣奇美村阿美族活動中心訪問完後的演唱,內容專屬於tokelol年齡階級演唱的歌曲,搭配以四拍子為一單位的舞步演唱,接著又唱了豐年祭歌曲。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d96cab5a2876ebd0501ddbd2632ba0c3" target="_blank">瑞穗鄉奇美村阿美族豐年祭adawangay年齡階級之歌</a>
瑞穗鄉奇美村阿美族豐年祭adawangay年齡階級之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奇美村阿美族豐年祭adawangay年齡階級之歌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8254cf772b692cfa64f214fcf8ad5699" target="_blank">祖先的歌</a>
祖先的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奇美部落阿美族傳統詞曲 這是一首阿美族人的史詩,敘述阿美族的祖先有四位,來到大港口附近之後,開始往北、往西及往南遷移,其中往西的一支遷移到現今的奇美部落,成為其每部落的祖先,這一首歌曲就是祖先來到Caarau Banahai的時候所唱的歌。此曲現僅於豐年祭儀式開始之前,由全村的人一起演唱。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6af125eebdcbb81f16fb99047c926597" target="_blank">青年之歌</a>
青年之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奇美部落阿美族傳統詞曲 阿美族的男性,年輕時都必須住在聚會所(adawan),以保護全村環境及農作物的安全。這些年輕人們則在聚會所住到約二十五、六歲時才離開。此首歌曲即是準備離開聚會所、結婚時所演唱的歌,歌曲中充滿著離別時哀傷的氣氛。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c3b949be94ba7d99f21392851a8db5a5" target="_blank">瑞穗鄉奇美村阿美族歌謠:巫師之歌、鋤糯米田之歌</a>
瑞穗鄉奇美村阿美族歌謠:巫師之歌、鋤糯米田之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歌曲內容為巫師之歌與鋤糯米田之歌搭配舞蹈演唱。同為巫師祭娛神歌,不同於先前坐著演唱,呂炳川教授邀情族人起身歌舞,邊跳邊唱不但使節奏較為正確,更能呈現出舞蹈與歌曲間的關係,腳步以兩拍子為一單位重音循環節奏模式,搭配歌聲更能顯現出音樂與舞蹈的關係。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ac1b6918406a82f0de023df2670b24e9" target="_blank">豐年祭青年歌</a>
豐年祭青年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奇美部落阿美族傳統詞曲此曲是在阿美族豐年祭其間演唱的歌曲,從第一天salitapod、第二天pitalaman、第三天piholoan到第四天gahahayan都演唱。由年輕人演唱,老年人亦可加入演唱。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fbbf129a61eb67f66399a3c62c6fe714" target="_blank">老人除草歌(二)</a>
老人除草歌(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奇美部落阿美族傳統詞曲 這也是老人除草歌的一種,除草時所演唱的歌,拔除的是小米hafai週邊的雜草,除了一邊拔草之外,也一邊將多餘的小米拔除。
<a href="http://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ef635ab25ff39f36e10d86e5524df6d6" target="_blank">籐帽</a>
籐帽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檳榔莖製)略呈扁圓形,帽圍滾以籐條。
<a href="http://mioe.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123322daf1c15ea12584eabf42aeaa3a" target="_blank">石杵</a>
石杵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0
<a href="http://mioe.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250d41b80f349e6f5191961bafbde583" target="_blank">木杵</a>
木杵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0
一套三件,包含長木臼一件(20599)及木杵兩件(20600、20601)。
<a href="http://mioe.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d5e2fe4195cb5639a8b286b93ae56808" target="_blank">木臼</a>
木臼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0
<a href="http://mioe.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afc667899799be7aa51364af7d4b1005" target="_blank">繩陷機</a>
繩陷機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0
<a href="http://mioe.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bba35a20520c325db5130a5abd24fa60" target="_blank">籐帽</a>
籐帽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0
帽沿前端稍有突出,頂端有一圓柱體突起。
<a href="http://mioe.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aaddea7e36c3d280b26263b5c2ab48a6" target="_blank">籐帽</a>
籐帽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0
(檳榔莖製) 略呈扁圓形,帽圍滾以籐條。
<a href="http://mioe.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cd6b98c34676a98b7b1421e388bb2021" target="_blank">長木臼</a>
長木臼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0
一套三件,包含長木臼一件(20599)及木杵兩件(20600、20601)。
<a href="http://mioe.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f138d33f2b35b3d8f7ec89be5d037199" target="_blank">繩陷機</a>
繩陷機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0
<a href="http://mioe.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3fcbf38789a4baa6c15550155dabab83" target="_blank">竹筏模型</a>
竹筏模型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0
馬太安阿美族人居住地附近,雖有河流,但平日水淺石多,無航運價值,人可涉水而過河,但在雨後漲水之時,往往要靠竹筏以渡河。竹筏用過後,抬回屋內置於爐上燻烤,以防潮濕腐爛。
<a href="http://mioe.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3621a876577e6389c24e49d64a3176e4" target="_blank">竹筒</a>
竹筒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0
有蓋,盛發火器。
<a href="http://mioe.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de51f0876fd018bbad0b71ba992e7f27" target="_blank">石杵</a>
石杵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0
<a href="http://mioe.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7fd4b938a098b3c1331d4e21f96486a2" target="_blank">玩具</a>
玩具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0
一片木連繩。近似螺旋槳形。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