蕗蕎
蕗蕎

充滿回憶的食用植物—麵包果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夏季麵包樹結果時,哥哥會帶著我去採麵包果。幾乎每戶人家門口都有種麵包樹,是部落中重要的食物來源。
麵包樹的樹枝很容易斷掉,但是哥哥手腳很靈活,一下子就能爬到樹上採果子。我不太會爬樹,只能在樹下撿拾掉落的果實;或是尋找一根長竹竿,將前端削尖,在樹下拿竹竿刺高度較矮的麵包果,讓它掉下來。
佩袋(盛煙及檳榔)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袋分三層,中層為黑布,外二層為黑緞,外層正面由口開始縫一11.0cm長之紅麻布,麻布上有間隔相等縫貼上之藍布及黑白布條,布條作鋸齒狀,紅麻布之末端有綠,藍,紮三色絨線流蘇,正面底部以紅,白,綠繡之五瓣的花朵。帶背面為黑布,面為紅麻布,二邊緣及中央各有一條以白,黑布貼成之花紋。
檳榔葉鍋
陳清清
檳榔食用及其用具
吳燕和
小銅鈴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以三十八粒小銅鈴穿成,銅鈴本身為圓形,後面連一小銅環,以便麻繩穿過。銅鈴空心,不響。
項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9粒瑪瑙珠(其中一粒已斷裂),每二粒之間串有二條由金黃玻璃珠(金黃玻璃珠有兩段亦斷裂)連成之鍊條,二端繫以藍色毛線編成之穗子。
樹皮布製手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0
古代男女紮頭所用之樹皮布頭巾,本藏品之長度不夠。
以楮樹ledai的樹皮做成,顏色潔白(凌曼立1960春:329)。
樹皮布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0
(未成者)
係採自奇密社之山中,唯因氣候不適(冬季),故搥打樹皮,纖維已絲裂不能使用,唯該樹直徑約22cm以上,可為現代罕見之大型製樹皮布之樹。
銅手鐲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兩端不銜接,大小可任意調整。上有小圓圈組成之渦紋製飾。
葉形簇箭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刃部末端有對倒鉤,頸部插在竹幹內,有繩子紮緊,竹幹長四節多。
口笛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1
前4孔,後一半圓形較大孔,竹製。口笛是一般平民使用,亦有單管雙管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