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入倉儀式

小米入倉儀式

小米入倉儀式
頭目祈禱儀式
Sekete
魯凱族
祭儀節慶
達魯瑪克部落|臺東縣
探索97筆資料
<a href="http://mioe.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c967e2b836d48444f388da14e59b5f9e" target="_blank">男孩裙</a>
男孩裙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3
二塊黑布拼縫成,裙裏加縫,藍底方格白色水紋布,大小為黑布的一半。
<a href="http://mioe.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ca49928f069d5547f276545fdc2696c9" target="_blank">女用外裙</a>
女用外裙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由藍底方格文帶白花的沙布製成,二側裱寬17.0cm的藍布。
<a href="http://mioe.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abb35f4e976a166686d938d541bb8c9a" target="_blank">男孩衣</a>
男孩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3
藍布製,已剪裁,有領帶袖,二脅下開小衩,對襟的一邊加一塊襟布形成右衽,五處有鈕扣,均有帶形黑色穿鼻一在頜下,三在右襟邊,一在襟下對對襟處。領為黑布製上裱藍底白條邊。二袖端,緄一道邊,方領為中心的裡面加縫一藍白線條方格文布。
<a href="http://mioe.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ac96b52c47c47d15f1449adc4d22d3e8" target="_blank">男用吊褲</a>
男用吊褲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以藍布為底,腰部紅、綠、紅色布條橫走,褲腿二側滾藍白方格文布,褲腿下緣則裱黑邊,腿中央為紅、綠、藍、白諸色線繡成的菱眼形線條文與犬齒文,此圖案二側有紅、黃、綠、紅布條作對、稱縱走,腰帶為白麻布製,二端用紅、黑、綠四色絨繡成正方形,三角形曲。
<a href="http://mioe.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f01fc1ec01b164e907df4f1fe0d22172" target="_blank">鉤針</a>
鉤針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3
針頭為鋁製圓錐狀,尖端呈鉤狀,針柄為木製,頭呈三角插入針頭套孔中,柄身呈八字形有二圓孔,柄末開縫口通圓孔,柄身呈木原色,穿紮一束麻線。
<a href="http://mioe.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fa326e634355b029c654d4a75c52ebae" target="_blank">竹食桶</a>
竹食桶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3
藏品為二各帶一竹節的竹筒製成,二端平頭中凹,竹節削平,蓋套於筒身。
<a href="http://mioe.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fcf2bbfb95326fd86da4251c9f9460e4" target="_blank">紡織機</a>
紡織機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3
紡織機分五部,底座由二木拼成丁字行構成,橫木有三圓洞,上插經理。經理有三,各由三木釘成乙形,二端帶圓軸,上端的軸有一穿線小孔。經理橫架上有三圓洞,二洞距與底座者同,置於經理上。
<a href="http://mioe.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d0510031d8b71cd354985d791210b2ee" target="_blank">Kasavakan建和部落青年會所雕刻木柱</a>
Kasavakan建和部落青年會所雕刻木柱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8
這兩件木雕板原是Kasavakan建和部落青年會所中的立柱。1958 年建和部落的青年會所因天主教進入部落而拆毀,會所內的兩件木雕板於當年度2月經民族所助理研究員的德國籍學者鮑克蘭(Inez de Beauclair)女士所蒐集,於3月收藏入館。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16844e8a983666e3f7d34cc8cb4f3550" target="_blank">刺球歌</a>
刺球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東縣初鹿村卑南族傳統詞曲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173de96c47d051cbcf2c42f9bf28b7a8" target="_blank">年祭之歌</a>
年祭之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東縣初鹿村卑南族傳統詞曲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9f74c2ce604cf2a7e4db90390cefb31a" target="_blank">搖籃歌(四)</a>
搖籃歌(四)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東縣賓朗村卑南族傳統詞曲 這首由賓朗村演唱的搖籃歌是由前後兩樂句形成的基本曲調為基礎,其最大特色在於八度內的曲調音程中產生半音階的級進,不過基本上仍在五聲音階的範疇內。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b9d24bf3a25190b51de0652a2f50c9e5" target="_blank">除草時工作歌</a>
除草時工作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東縣初鹿村卑南族傳統詞曲 這是一首完全用無意義的虛詞來演唱的除草時的工作歌。全曲音域只在完全五度內進行,這種現象對於卑南族傳統音樂而言是一個特殊的例子。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cbfb137760be73ee6f3b2158af4074c3" target="_blank">搖籃歌(二)</a>
搖籃歌(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東縣初鹿村卑南族傳統詞曲 這首初鹿村卑南族婦女演唱的搖籃歌,曲調並不是卑南族人慣用的音組織,而是具有日本陰旋法音階的特性(LA RE MI FA)。因此曲調的來源是否受到日據時代的影響,頗值得探究。不過歌詞的徹底卑南化卻是無庸置疑的。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e5c8b20de12bad371758f31ce8d5b815" target="_blank">年祭傳統舞(一)</a>
年祭傳統舞(一)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東縣初鹿村卑南族傳統詞曲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e9d54a154cae991bef61b0e7dee8918f" target="_blank">上山工作歌</a>
上山工作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東縣初鹿村卑南族傳統詞曲 這是一首相當久遠的古歌,在卑南部落已很難聽到這首民歌。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59b27a55fdbe85b07781f498ae1d2bee" target="_blank">我的孩子在何方</a>
我的孩子在何方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東縣初鹿村卑南族傳統詞曲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5ac21d479a67979541960e1c4fef399d" target="_blank">學牛叫</a>
學牛叫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東縣初鹿村卑南族傳統詞曲 放牛是卑南族孩童很重要的工作,因此牛不但是小朋友的玩伴,小朋友也試著學會了牠的叫聲,這首歌就是在這種情境下產生了。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541d101ded0164a26193d8544077844a" target="_blank">乞雨歌</a>
乞雨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東縣初鹿村卑南族傳統詞曲 當部落乾旱缺水時,族人就會由女巫婆群組成的乞雨隊,在大巫婆的率領下,來到河邊。每人手上拿著一副鐵鐘(dauliu),一面敲著dauliu,一面在大巫婆的領唱下齊誦。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6dadcd68f7be789ffebcfbc2ab4c38e5" target="_blank">年祭短歌</a>
年祭短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東縣初鹿村卑南族傳統詞曲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8161a41e11e68f3734967b719d0f0b04" target="_blank">溜樹皮之歌</a>
溜樹皮之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東縣初鹿村卑南族傳統詞曲 這是一首卑南族兒童在小時候到山上或野外嬉戲時,撿來一種叫作halivan的樹皮,當作滑板。小朋友們一面唱著這首isubai,一面乘著樹皮olosanni從高處滑到底下,從這座山滑到那座山。曲調是由LA調式形成的五聲音階為基礎,簡單而令人容易朗朗上口。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712b994f858122a651b95ea1b92cc05a" target="_blank">幻境</a>
幻境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東縣初鹿村卑南族傳統詞曲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77dd1fddd850c5f0c93057cc9c10709d" target="_blank">除完小米草後聚會歌(一)</a>
除完小米草後聚會歌(一)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東縣初鹿村卑南族傳統詞曲 這是一首在每年第十個月份(kaporoan約國曆三月份),婦女們組成的換工隊salaiban除完全部落的小米草之後,在所舉行的聚會(mugamut)上所唱的傳統歌謠。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6f6089544aa3bc36b6864824276d0d4b" target="_blank">卑南鄉賓朗村卑南族女性歌謠</a>
卑南鄉賓朗村卑南族女性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下檳榔部落(Pinaski)婦女的歌謠,主要是婦女田間工作結束時所唱之歌。卑南族每年在三、四月份小米田裡的工作告一段落之後,都有一個專屬於婦女的慶典活動:Mukamut,由部落男性籌備、執行這祭典,服侍參與這祭典的婦女。
<a href="http://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14ba787842ca5cf1920641945548fe8a" target="_blank">年祭-南王大獵祭( 1 )</a>
年祭-南王大獵祭( 1 )
李道明
2002
卑南族南王大獵祭出發,中途祭司作祭。每人騎機車或開車跨過芒草。主陶珠。到達獵場開始準備 /到達獵場。用餐。採竹枝。搭棚 /祭司串陶珠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