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虌果
探索201筆資料
樸石閣第五首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背景說明:此曲乃豐年祭進場歌曲,以喚靈降臨與我們同在一起,藉歌舞的進行為豐年祭開啟序幕。
譯詞:天上的群靈啊,天地之間我們都在一起,是我,我在這裡,群靈啊,我們都在一起,是我,祭,天上的群靈啊,是我,我在這裡,天地之間的群靈啊,是我,是我在這裡,在天地之間的我,是我,我在這裡。
送君入伍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灣社會自日據時代至民國政府來台後,青年人都會接受政府的徵加入伍,因入伍會離開家鄉參戰,人人都會驚恐,因此,如果有族人入伍,部落族人即舉行送君入伍宴。這首曲子就是在描寫送君入伍時,男子要離開心愛的情人的一首歌謠。其歌詞敘述:「哎呀!哥哥在家曲周圍繞尋找情妹,遍尋不著,而父子感到感傷。
團結一致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水璉部落最原居於花蓮市美崙地區pari及sakiraya(撒奇萊雅族)族群。Sakiaya遷移至水璉部落,原因是當時撒奇萊雅族與清軍吳光亮衝突戰敗,而逃難至水璉部落。這首歌謠的舞形是同時圓舞,舞者手牽手心連心,其舞步在最後一步時要重重的踏腳,使之擲地有聲,以示部落族人團結一心。
那魯灣之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本歌謠樂種屬通俗歌謠,此曲通常是在部落或家庭歡樂、喜慶及工作結束後同樂時所吟唱的歌謠。此曲雖然無實質意義,但大家會隨旋律高興的跳舞歡唱。此歌謠可以用輪唱方式來唱。
竹雞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哎啊!山裡很多竹雞tikokay tikiri的熙熙攘攘的相互叫應,猶如山中的交響樂團在演奏,真是好美啊!阿美族人居住山海之間,與大自然為伍,對大自然了解甚深。這首兒歌是反應「竹雞鳥」對叫,感受其美妙的叫聲,所譜出的童謠。
豐年獎懲歌 (1)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豐濱部落唱完祭袓歌謠後,即開始跳malikuda(豐年祭舞)到早晨。當跳到黎明天將亮時,就舉形paiwa(青年獎懲),這兩首歌謠就是當時所演示的歌謠。阿美族豐年祭儀式,並不是只在跳舞、唱歌、吃宴席喝酒而已,而是具有教育的一面。
豐年舞歌 (3)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歌謠,是屬豐年祭跳豐年舞時所用之歌謠,歌詞全是虛,無實質意涵,但從歌謠的旋律,歌者應答的語氣,舞者的表情、長者的期待中,卻象徵著族人的團結性、祭袓性、祈福性及歡樂性,展現部落特有的歡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