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虌果

木虌果

木虌果
Momordica cochinchinensis木虌子
sukuy[果實]
阿美族
民俗知識
電光部落|臺東縣
探索95筆資料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6b0ec0ffef58712e31eab699fd917185" target="_blank">運動歌</a>
運動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歌謠雖全用虛詞來唱,但這首歌有其特殊用途,族人稱它為sapilatelat「運動歌」。據高賢德說:「這首歌謠很早以前就在此部落傳唱著,同時配上運動的肢體動作,作為鍛鍊身體之用。」在民國4年代,壽豐鄉舉辦全鄉民俗舞蹈比賽,該部落就以這首歌謠配上舞蹈參賽,榮獲第一名,足見此舞曲旋律之全,受到肯定。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6bce6829a942204cfad256cdb50c80df" target="_blank">春日第十一首</a>
春日第十一首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背景說明:此曲乃豐年祭中,娛靈的場域唱的,是為了已降臨的群靈作巡禮時唱的,邊唱邊跳,曲調淒淒的,令人有落淚的情緒。 譯詞:群靈啊,我們在天地之間祭你們,祭,祭,我在這裡祭,群靈是我,我在祭,我在這裡祭,我在這裡,是我在祭,祭的人是我,我在這裡,是我在祭,祭的人是我。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6cf53ddc8a624c07ac897563c348f596" target="_blank">祈福歌</a>
祈福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歌謠是仃仔漏部落在豐年祭前,用祈求神護祐部落的祈福歌謠。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78a241acbd7aa30be31c2e4790496069" target="_blank">紀念歌袓先歌</a>
紀念歌袓先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阿美族起源傳說很多,說法都不同,到目前為止沒有確實的說法。這首是屬港口部落的起源歌謠,根據耆老賴玉金女士的口述,這個歌謠的歌詞原是袓先的口傳故事,再由陳精志(potong)先生編成一首歌詞,邱愛麗kalitin則用一首Sapilalik流放木材的工作歌謠旋律,配上此歌詞的一首歌謠。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78ec171e5d5a7ce6afac38ead889fafc" target="_blank">苓雅第三首</a>
苓雅第三首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背景說明:此曲乃宴靈之歌曲,主要是由下而上對天上群靈的祭祀,彰顯祭祀的誠意,強化祭儀的指向性。 譯詞:祭,祭,天上的群靈啊,在,祭,祭,是我,祭,是我在祭,在,祭,祭,我在這裡,天上的群靈啊,在此的是我,群靈啊,是我,我在這裡,是我,是我在祭,祭,祭,祭,祭,祭,祭,是我,是我在這裡。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793dd3df987f4d67b26b90fbae0195f1" target="_blank">豐年舞歌 (1)</a>
豐年舞歌 (1)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歌謠,是屬豐年祭跳豐年舞時所用之歌謠,歌詞全是虛,無實質意涵,但從歌謠的旋律,歌者應答的語氣,舞者的表情、長者的期待中,卻象徵著族人的團結性、祭袓性、祈福性及歡樂性,展現部落特有的歡樂文化。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79f74dd450c035a9b40520c0c1f2a6b9" target="_blank">小米除草歌</a>
小米除草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mikloas通常是用在除草時專用的歌謠,因為早期阿美族都在山中斜坡用火耕方式種植小米,種植小米後在除草時就會唱出miklos這首歌謠,以表示祈求上蒼祐護小米豐收。Mikolas這首歌,除了用工作中以解除苦勞的工作外,也有祭祀祈求農作豐收的功能。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3e13b3bef84e270f85b2623f68bdfbcf" target="_blank">春日第十四首</a>
春日第十四首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背景說明:此曲乃祝福用的歌,希望已故的父母,能為小孩開啟一扇門,使事事順利平安,就著祭祀尋求原自靈域的祝福。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6fd9835a6ef4dd5588bdfc20d5ff97c2" target="_blank">樸石閣第五首</a>
樸石閣第五首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背景說明:此曲乃豐年祭進場歌曲,以喚靈降臨與我們同在一起,藉歌舞的進行為豐年祭開啟序幕。 譯詞:天上的群靈啊,天地之間我們都在一起,是我,我在這裡,群靈啊,我們都在一起,是我,祭,天上的群靈啊,是我,我在這裡,天地之間的群靈啊,是我,是我在這裡,在天地之間的我,是我,我在這裡。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6338122cb33b8b4f3a2a185f4916b20e" target="_blank">送君入伍歌</a>
送君入伍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灣社會自日據時代至民國政府來台後,青年人都會接受政府的徵加入伍,因入伍會離開家鄉參戰,人人都會驚恐,因此,如果有族人入伍,部落族人即舉行送君入伍宴。這首曲子就是在描寫送君入伍時,男子要離開心愛的情人的一首歌謠。其歌詞敘述:「哎呀!哥哥在家曲周圍繞尋找情妹,遍尋不著,而父子感到感傷。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643285fd79eeded8532c31949db04567" target="_blank">團結一致歌</a>
團結一致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水璉部落最原居於花蓮市美崙地區pari及sakiraya(撒奇萊雅族)族群。Sakiaya遷移至水璉部落,原因是當時撒奇萊雅族與清軍吳光亮衝突戰敗,而逃難至水璉部落。這首歌謠的舞形是同時圓舞,舞者手牽手心連心,其舞步在最後一步時要重重的踏腳,使之擲地有聲,以示部落族人團結一心。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c6ddd6aa0168c2ddf191dc7a3c9a4405" target="_blank">苓雅第六首</a>
苓雅第六首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背景說明:此曲主要強調於天地之間的我,對群靈的祭祀,以表白虔敬的信仰情緒。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c729b0cb9c375b45cf364c980c9ef927" target="_blank">那魯灣之歌</a>
那魯灣之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本歌謠樂種屬通俗歌謠,此曲通常是在部落或家庭歡樂、喜慶及工作結束後同樂時所吟唱的歌謠。此曲雖然無實質意義,但大家會隨旋律高興的跳舞歡唱。此歌謠可以用輪唱方式來唱。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c8976a3beb977754685485366fe2351a" target="_blank">竹雞歌</a>
竹雞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哎啊!山裡很多竹雞tikokay tikiri的熙熙攘攘的相互叫應,猶如山中的交響樂團在演奏,真是好美啊!阿美族人居住山海之間,與大自然為伍,對大自然了解甚深。這首兒歌是反應「竹雞鳥」對叫,感受其美妙的叫聲,所譜出的童謠。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abb8cc277d2a9320341b193337887a47" target="_blank">歡樂歌</a>
歡樂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阿美族日常生活口不離歌,歌不離舞,可隨性歌舞歡唱。這首屬一般性歌謠,用在家中喜事或是工作告一段落時,就宰豬來慶賀,在宴席間使用之歌謠。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f6b8fdfb719ccd1e3a28fd746de881f3" target="_blank">豐年獎懲歌 (1)</a>
豐年獎懲歌 (1)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豐濱部落唱完祭袓歌謠後,即開始跳malikuda(豐年祭舞)到早晨。當跳到黎明天將亮時,就舉形paiwa(青年獎懲),這兩首歌謠就是當時所演示的歌謠。阿美族豐年祭儀式,並不是只在跳舞、唱歌、吃宴席喝酒而已,而是具有教育的一面。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f6ef792036d83393c97920742b60dc7c" target="_blank">豐年舞歌 (3)</a>
豐年舞歌 (3)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歌謠,是屬豐年祭跳豐年舞時所用之歌謠,歌詞全是虛,無實質意涵,但從歌謠的旋律,歌者應答的語氣,舞者的表情、長者的期待中,卻象徵著族人的團結性、祭袓性、祈福性及歡樂性,展現部落特有的歡樂文化。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fa5dfe6f3f9250916ccf6249f7bd29c3" target="_blank">祭祖歌</a>
祭祖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是豐濱部落特有祭祀祖先的歌謠,每年豐年祭準備日最後一天夜晚12時開始,就以此歌謠吟唱。歌詞分四段: 第一段:請示祖先,年節已到,祝福部落活動順利。 第二段:主唱者呼喊所有頭目的人名,請他們一起參加盛會。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fbb72d064afc187f650737647f3c0e3d" target="_blank">思念伊人</a>
思念伊人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歌是由兩種不同旋律組合而成的歌謠。共有四段,第一、四段之旋律與歌詞相同,第二、三段旋律與歌詞略同。整曲歌詞的情境是在表達,少女用電話鈴聲來遐想伊人,同時每日等候意中人,其思念之情不斷向四方眺望,希望有一天遠方出現手巾來迎向她,希望意中人早日現身。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fc0cddfb65b094edbf49e8ce034da0c0" target="_blank">苓雅第一首</a>
苓雅第一首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背景說明:此曲乃豐年祭歌曲,強調自身對祭儀的忠誠與信仰,祈求群靈降臨與我同在。 譯詞:群靈啊,在,我,是我對著天,在,我,群靈啊,在,我,是我,天上的靈啊,是我在這裡,群靈啊,與我同在,是我,祭,天地之間,是我,我在這裡。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fd46d2172940caf1aef89951b9de41ef" target="_blank">春日第十三首</a>
春日第十三首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背景說明:此乃說明集體性的歌舞場景,由於每個人都得邊唱邊跳,因此,當唱著「我」時,是很多個個體在唱,呈現出圍起圓圈隊形跳舞的場景。
<a href="http://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14ba787842ca5cf1920641945548fe8a" target="_blank">年祭-南王大獵祭( 1 )</a>
年祭-南王大獵祭( 1 )
李道明
2002
卑南族南王大獵祭出發,中途祭司作祭。每人騎機車或開車跨過芒草。主陶珠。到達獵場開始準備 /到達獵場。用餐。採竹枝。搭棚 /祭司串陶珠
<a href="http://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25e36d45061c198ed648f881231e2503" target="_blank">南王收穫祭-海祭祭祀過程( 2 )</a>
南王收穫祭-海祭祭祀過程( 2 )
李道明
2003
南王收穫祭(海祭),再海邊作祭,結束之後會脫帽向海上鞠躬。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