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豆
探索605筆資料
口笛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1
前4孔,後一半圓形較大孔,竹製。口笛是一般平民使用,亦有單管雙管之分。
耳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耳飾為一菌形貝製成,另一對為梯形貝製成。
(一)菌形貝為一個,正面扁平直徑4.2cm、厚0.2cm,反面為直徑1.0cm、長0.6cm;中間有一洞插了2小釘,另一菌形貝已佚失。
五片流蘇裙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五片流蘇裙為紅色長布條二條,白色長布條三條,五條上端相縫綴成一塊,每塊布下端縫綴各式彩帶,末端有18cm長之紅,白,綠色絨線流蘇。
珠串項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珠串項飾共用三十七粒珠串成,兩端為金黃色長圓形珠,中間以紅、白、黃圓形珠相間串成,中間以麻繩穿過,兩端繫紅毛線繩辮。
腰帶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紅白黑三種線織成。腰帶兩邊以黑白線織成,中間兩寬條以紅白線織成。中間夾黑寬條。帶兩端有紅白黑三色的流蘇,長13cm。
弓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0
竹製,麻繩弦。增強平弓,弓身由二支弓桿複合而成,竹青向外,並用細籐紮緊兩端及中段。兩梢有突出。弦的一端有8字形圈。弛時弓身平直(徐誠琈1962:246-247)。
方貝塊項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以十二塊方貝塊連串而成,貝塊有正方形者,亦有略呈矩形者,大小大致相同。正方貝塊之邊長3.3cm,矩形貝塊之長3.2m、寬2.3cm、厚皆為3.0cm。方貝塊之兩側各有四孔相通,僅最靠外側之二孔以麻繩穿過,一端繫綠色毛線。
女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對襟,半圓領,全部以黑軟緞縫製而成,領,襟,襬,袖口之邊緄紅布條,且釘以礦藍色毛線,及白布條之紋飾。另在下襬袖口處,以黃紅線挑繡成點線紋,共二圈,衣襟無扣,襟之中部釘二白條代扣。
佩袋(盛煙及檳榔)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袋分三層,中層為黑布,外二層為黑緞,外層正面由口開始縫一11.0cm長之紅麻布,麻布上有間隔相等縫貼上之藍布及黑白布條,布條作鋸齒狀,紅麻布之末端有綠,藍,紮三色絨線流蘇,正面底部以紅,白,綠繡之五瓣的花朵。帶背面為黑布,面為紅麻布,二邊緣及中央各有一條以白,黑布貼成之花紋。
綁腿布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9
此綁腿是跳舞盛裝時穿,有別於一般農務時無裝飾保護用的綁腿布。備註:2022年《心繫Fata’an》共作展展件。本藏品名稱、族語名稱及藏品描述為《心繫Fata’an》共作展之展出內容。
貝片珠串胸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胸飾以十三塊貝塊穿連而成,男性配戴。過去會依家族的獵獲呈現不同的特色與材質,相互爭豔。備註:2022年《心繫Fata’an》共作展展件。本藏品名稱、族語名稱及藏品描述為《心繫Fata’an》共作展之展出內容。
小鋤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1
柄為木製,前端垂直彎曲,鋤頭為石製,石斧長約10.5cm,兩者以籐相縛。
籐編大飯盒(三人用)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藏品為一盒子,分蓋、身二部,均為斜紋編法。邊緣為8字形編法。
取火用器具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取火用具,如鐵刀、火石、引火棉等。以圓鐵筒製成,上端用棉花塞成,外面以兩節圓竹筒製成,外面更套以用竹蓖編成的圓套,共六節。
陶碗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本藏品為一腹徑最大的器物。口緣略向外斜,底部為圓底,有許多大小圓洞。腹部兩側各有一耳,無紋飾。有黃、黑二色。
捕魚竹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8
集體捕魚時使用,或是用來驅魚入拉告池。備註:2022年《心繫Fata’an》共作展展件。本藏品名稱、族語名稱及藏品描述為《心繫Fata’an》共作展之展出內容。
方貝塊項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以十一塊正方形貝片連串而成,每塊大小大致相同,長寬均為4.2cm、厚0.6cm。兩側各有四孔相通,以麻繩串起。兩邊各有毛線編成之辮子一條。以粉紅藍色毛線編成,粉紅者兩股,藍者一股。
男性後裙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以黑布為底繡有圓形花紋與多角形花紋,過往家族擁有獨有紋飾,今日家族紋飾已失傳,多以八角花等現成的繡花裝飾。盛裝時,青年男子垂繫後裙的下緣外露,一方面顯示男子所屬的家族,一方面襯托大腿的肌肉線條。備註:2022年《心繫Fata’an》共作展展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