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豆
探索605筆資料
石杵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8
石杵分兩種:完整的,即一根石杵為一塊石杵製成的,這種石杵在馬太安一帶很少使用。另一種石杵是用兩段實材接成的,中間以竹或籐連起,馬太安的居民多使用後者。所以如此,完全是受材料的限制。
方貝塊項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以十枚方貝塊連串而成,全長44.6cm。大小不一。最小4.1cmX4.1cmX0.6cm。兩側各有四孔相通,僅靠外側之二孔穿以麻繩,其中3片已脫落。
竹笠(男子用)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斜紋邊法,修緣法為8字形編法,另外加上夾條縫紮法。
阿美族太巴塱部落Kakitaan祖屋雕刻柱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8
祖祠是往昔阿美族太巴塱部落宗教信仰的核心所在,Kakitaan家原祖祠已不復存在,僅餘此批木雕刻屋柱,除了保存狀態尚佳之外,藏品蒐藏資料也清楚明確,益顯其珍貴,並富有研究價值。木柱雕刻型制特殊,圖紋所表現口傳故事、起源傳說具有豐富的內涵,亦成為該族群近年祖祠重建之依據。
樹皮布製成背帶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0
背帶計兩條,為婦女背負幼兒時所用,該種樹皮較白且柔軟。如砍取的樹皮細而長時,不適合作衣服、被褥等時,即當作背負嬰兒使用的背帶。背負嬰兒的方法有二:其一為將嬰兒揹在背上用背帶綁之,另一方法將嬰兒側掛於胸前。
五片流蘇裙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五片流蘇裙以五幅棉布製成,上端五幅連在一起,下端分開。中間的三幅是粉紅色,外邊二幅是大紅色。每幅的下端各有綠紅黃三色絨線多束,並有各種鑲邊多條。
石器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0
鎚的製法為取扁長條的石卵一塊,將其兩端磨出一個小平面,為打樹皮之面,或在石的側緣亦可磨出一打樹皮之面。
籐編飯盤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底為斜紋編法,身為8字形編法,口邊緣為夾條縫紮編法。
管狀耳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用六顆小銅扣以麻繩穿起而成花朵狀,五顆穿在周圈,一顆在中央。他端有一顆扣,中間繫以麻繩,繩外有竹管為套。
銅手鐲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銅手鐲一對,大小形式一樣。略有刻紋,兩端作鋸斷狀,不連成一圈,可以伸縮調節大小。
帶鈴珠串項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該編號共有珠串4條;1條是白色的,3條是黃色的;其中一條是黃色帶小的銅鈴,4條珠串的質料同,唯帶鈴的一串,每一節均附圓形小鈴一個。
貝製耳墜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白色貝製耳墜,斷面呈梯形。
另一隻則1cm,長貝製耳墜。耳墜上端有兩洞可繫繩。
女用內裙(紅色鑲黑邊)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紅色毛織品女用內裙,三邊鑲有寬8.5cm之黑緞,最外再緄一道紅邊。第四邊鑲以寬8.5cm之白布,黑緞上有白棉線刺繡。裙上有二處補綴。
藤編籃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8
此方底闊口的籐編籃編紋較密,貯放去殼的穀物。備註:2022年《心繫Fata’an》共作展展件。本藏品名稱、族語名稱及藏品描述為《心繫Fata’an》共作展之展出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