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鬚菜(佛手瓜)的農事管理
探索50筆資料
五片流蘇裙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五片流蘇裙為紅、白色長布條各二條,青色布條一條,五條上半段相縫綴成一塊,每塊布下端縫綴各式花邊及彩帶,末端有12.0cm長之絨線流蘇。
香蕉布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2011
潘烏吉女士於2000年織就的一圈布料,尚未剪斷為單塊布.
五片流蘇裙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五片流蘇裙由紅白藍三色布條五塊上部相連,布條下部約14cm地方用花邊緞帶綴成橫紋,共五條花邊。每條布下端有紅白綠絨線流蘇。
部落領袖大禮冠頭帽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0
Pakowawan(大禮冠盤帽)象徵大頭目兼祭司的氣勢威望與崇高地位,僅主持重要祭儀時穿戴。帽前鑲有貝殼串與巨型山豬獠牙,象徵海洋與陸地,盤帽周圍的大冠鷲羽毛,代表部落的年齡階級,羽飾下方加紮人髮。新選出頭目時須舉行儀式,獲得神靈同意後才可製作新帽。
三角漁網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8
手持捕漁網,物件中央原有手握的橫桿。備註:2022年《心繫Fata’an》共作展展件。本藏品名稱、族語名稱及藏品描述為《心繫Fata’an》共作展之展出內容。
小號魚筌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魚筌會放在拉告底層的竹管間,內放誘餌。備註:2022年《心繫Fata’an》共作展展件。本藏品名稱、族語名稱及藏品描述為《心繫Fata’an》共作展之展出內容。
五片流蘇裙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五片流蘇裙為紅色長布條二條,白色長布條三條,五條上端相縫綴成一塊。每塊布下端縫縐各式彩帶,末端有14.0cm長之紅、白、綠色絨線流蘇。
五片流蘇裙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五片流蘇裙為紅、白、綠五塊長布條上半段相逢綴成一塊,每塊布下端布條貼成花紋,末端有7.0cm絨線流蘇,腰帶末端亦有4.0cm絨線流蘇。
五片流蘇裙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五片流蘇裙以紅白藍色三布條上端縫合而成,紅色布條在兩旁,藍色在中央,每條布之下半部裝飾以彩帶及花邊,末端有藍紅黃色製成之流蘇。
五片流蘇裙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五片流蘇裙由紅,白,淺藍三色布條五塊,上部相連,布條之下部約15.0cm。有紅,白細線紋,各布下端有紅,綠,黃三色12.0cm長之流蘇。
香蕉絲製有袖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2015
香蕉絲編織分布相當具區域性,從沖繩、台灣、菲律賓、印尼到太平洋諸島,而目前台灣僅存噶瑪蘭族仍保存此傳統技藝,因此相當重要,具特殊性與代表性。九年代隨著其族群正名運動,蕉絲織布變成其文化復振與創新經濟的主軸。族人就地取材,自香蕉樹的莖幹部份去肉皮,抽絲曬乾編製成布,再製成背袋和衣物。
頁面
典藏者
- (-) Remove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filter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