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菜的生態管理

西洋菜的生態管理

撒奇萊雅族
農耕知識
撒固兒部落|花蓮縣
探索645筆資料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56620c1eb8c8f305abe5a4eabdeac917" target="_blank">戴粹倫、廖年賦、張寬容、陳盧寧四重奏於花蓮演出</a>
戴粹倫、廖年賦、張寬容、陳盧寧四重奏於花蓮演出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55年,戴粹倫、廖年賦、張寬容、陳盧寧四重奏於花蓮演出。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56a770fc324407b7b79659b0e1d5de80" target="_blank">懷念故鄉之歌</a>
懷念故鄉之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575e83dc57e89241fbcf0e4aa492b006" target="_blank">歡迎歌</a>
歡迎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歡迎歌(muRbu),是花蓮新社噶瑪蘭人在民國78年第二次回故鄉(宜蘭)參加慶祝活動時,為了感謝原居地(宜蘭)族人盛情的接待,而由潘金榮將一首日本民歌的曲調,配上噶瑪蘭語的歌詞。之後,在每次的返鄉活動中,這首歌也成了新社族人答謝宜蘭族人必唱的一首歌。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58532ec02fcd8c8642b2cb4f361dfa1e" target="_blank">一九八五年度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阿美族豐年祭(118之54)</a>
一九八五年度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阿美族豐年祭(118之54)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豐濱鄉大港口Lano村阿美族豐年祭歌舞現場錄音。婦女領唱,第一段樂句領唱十拍答唱四拍,第二段領唱四拍兩拍,第三段較特別,領唱是兩拍答唱四拍,第四段領唱兩拍答唱兩拍。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589026ce70b35db79227eec03890cf40" target="_blank">一九八五年度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阿美族豐年祭(118之38)</a>
一九八五年度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阿美族豐年祭(118之38)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阿美族豐年祭歌舞的現場錄音。由男性年齡階級領唱,眾人答唱,婦女未參與歌舞。第一段樂句領唱十三拍,答唱五拍。第二段樂句領唱三拍,答唱一拍。第三段樂句領唱兩拍,答唱兩拍。同樣的歌曲若由不同的年齡階級演唱,其樂句長度與演唱方式也會有些微的變化。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58bc84cf39f8db1e28088e03273d05b9" target="_blank">相聚歌</a>
相聚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5d95e82db1754eae2ba3ad09b48f6863" target="_blank">一九八五年度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阿美族豐年祭(118之29)</a>
一九八五年度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阿美族豐年祭(118之29)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阿美族豐年祭歌舞現場錄音。一開始少兩秒鐘的錄音,並穿插著錄音者的聲音。男性族人以聯唱的方式,陣陣的鈴鐺聲打著節奏,第二段轉為輪唱的方式。輪唱的第二部為較低沉的聲音。此首已有重複唱過的錄音。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59aee2c73160ae86cb5b28bc24d5e9b0" target="_blank">殺尪姨豬儀式之歌-砍竹之歌</a>
殺尪姨豬儀式之歌-砍竹之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西拉雅大滿族傳統詞曲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5aaba5a44858ede9c1dce138633b1a5e" target="_blank">吉安鄉南昌村阿美族歌謠</a>
吉安鄉南昌村阿美族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花蓮縣吉安鄉南昌村阿美族的歌謠,這是一首大家一起歌舞的音樂,流行的區域很廣。唱這首歌的時候,一定是呈相隔一人交叉牽手的舞蹈型態,它通常出現在活動最後的時候使用,豐年祭當中也經常以這首歌舞來做為結束。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5abb8ff1a235dcb417d2b565f5cc2151" target="_blank">月光舞曲</a>
月光舞曲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阿美族傳統詞曲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49edd5b88b3208e46299781c15d52b6e" target="_blank">我揮揮手</a>
我揮揮手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阿美族傳統詞曲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4a0361cc2b04b9fb38dccc13423651f3" target="_blank">一九八五年度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阿美族豐年祭</a>
一九八五年度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阿美族豐年祭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阿美族豐年祭歌舞現場錄音。在歌聲中聽見響亮的鈴鐺聲配合著宏亮的歌聲,有節奏的震著,錄音的中段因為遠離音源所以聲音一度出現干擾,此場是以男性為主的歌舞。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4a6a191fd50fad5003888475b45fa6e1" target="_blank">豐濱阿美族歌謠</a>
豐濱阿美族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花蓮縣豐濱鄉豐濱村阿美族的歌謠,由男性領唱,婦女們答唱。歌詞主要為虛詞,但是領唱者會即興的加入歌詞。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4a9e85f89c61080000422f86d563feb0" target="_blank">小放牛</a>
小放牛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通常阿美族大人們工作早出晚歸,因此每戶餵食牛隻的工作,就由小孩們來擔負,孩子們三五成群帶著牛隻去山上,找茂盛的青草牧牛群,因著與牛隻的互動感到喜樂,常不覺得勞苦。此曲即描寫農家孩子牧牛歡樂情趣的寫照。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4ae476b7b3076ad3157a2155e666367b" target="_blank">樂和第四首</a>
樂和第四首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背景說明:此曲乃娛靈之歌曲,乃群靈降下來後,為了表白祭的目的,以及祭的人是誰,是處在於靈互動的靈域,對天上靈群表明,我之所以在此,是為了祭祢。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4aee2bc268ae58b32977be996efcebe1" target="_blank">我雖然被阻擋</a>
我雖然被阻擋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泰雅族太魯閣群傳統詞曲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5484e8a8ebf454be282f9c04806d9bbd" target="_blank">無人能擋我</a>
無人能擋我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4fdec0ea1e8ddb27d3c7bbf405f7509a" target="_blank">一九八五年度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阿美族豐年祭(118之96)</a>
一九八五年度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阿美族豐年祭(118之96)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阿美族豐年祭歌舞現場錄音。由兩樂句組成,第一段領唱八拍答唱四拍,第二段領唱七拍答唱三拍或四拍,此差異有時是因答唱三拍半時領唱者馬上接上去,所以實際上可說領唱七拍半答唱三拍半,後起拍子會有重複之處。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9db482835d82eb23c2a3ee392f8aa427" target="_blank">你從那裡來</a>
你從那裡來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泰雅族傳統詞曲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9dd4b5d3b075aaa623d4ede9442cbd87" target="_blank">樂和第一首</a>
樂和第一首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背景說明:此曲乃部落豐年祭唱的歌,主要是對著天做宣告式的承諾「是我,我在這裡」以表示自己的存在。 譯詞:在天上的靈啊,我在此對天呼喚,群靈和我們同在,天上的靈啊是我在此,向著天的是我,是我在這裡,在此的是我對著天上的靈是我們,是我,我在這裡。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9e057b87404d21c4f77cd48d82281319" target="_blank">咱們噶瑪蘭人要起來</a>
咱們噶瑪蘭人要起來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咱們噶瑪蘭人要起來(qasengat pa ita na kebaran),是花蓮新社噶瑪蘭人在民國78年第二次回故鄉(宜蘭)參加慶祝活動時,由潘金榮自己創作詞曲的噶瑪蘭新民歌。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9e454e1809e6abefe97bb2a56c79e158" target="_blank">望伊人早歸</a>
望伊人早歸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一首觸景感傷的歌謠,歌詞提及:「以花朵被風吹而掉落在地上,來形容她的先生許久不回家,或未婚兼不理睬而感到羞恥。」歌詞第一句說:「花被風吹落在地上,此詞即形容這位少女與先生(或未婚夫)分離的現狀」。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9e92708342a7aa1599670909ffae130e" target="_blank">看著我們</a>
看著我們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泰雅族賽德克群傳統詞曲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8ff9a7f36960276088d6f53703667c3f" target="_blank">聘工歌</a>
聘工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