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傳統飲食油芒豆豆雜糧粥
探索666筆資料
長方貝塊項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白色長方形貝片共有12塊。各貝條長4.2cm、寬1.2cm。項飾兩端有小黑珠的圈扣,另一端為實心鈴之紐。
籐帽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藏品為半球形的帽子,簡單合縫螺旋編法籐帽。無帽沿。在左右二邊底有下顎帶。
樹皮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0
年輕男子入山砍Rorang(構樹)後剝取樹皮,由老年人接續敲打加工,成品多是男性穿著。民族所研究人員調查時,樹皮布的製作文化已逐漸失傳,當時由Unak Tafong(何有柯)示範回憶中的做法,製作所需的石刀與槌。備註:2022年《心繫Fata’an》共作展展件。
脫頭標槍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槍頭有四倒鉤,幹為竹製,共六節,有四竹皮人字形編之箍。槍頭與幹以39.0cm長之麻繩連接。
貝珠項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項飾為九塊長方形貝與並排的貝珠串成五條,貝珠相隔成九段。全長85.5cm貝寬2.8cm貝長1.4cm在第六段的串成小珠條,五條末並排,無規則的相交一起第七段中間二條相交。貝珠中有一些是黑色,方貝塊面光滑,反面中間有一橢圓凹陷。
五片流蘇裙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五片流蘇裙為紅、白色長布條各二條,青色布條一條,五條上半段相縫綴成一塊,每塊布下端縫綴各式花邊及彩帶,末端有12.0cm長之絨線流蘇。
套袖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全套袖以本色番布製成。雙層,未經剪裁,中間開口,長53.0cm。袖口及肩部都有紅色麻製鑲邊,鑲邊有黑色條狀花紋與紅色麻線相間排列。
手鐲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手鐲一對。鎳製。以螺旋狀斜紋構成。兩端不相連。可以伸縮。
小鋤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1
柄為木製,前端約成25°彎曲,長約11cm。鋤頭為石製,以鐵線縛於柄前端。
有腳青銅撞鈴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共有三束青銅撞鈴(共15枚),繫於一粗繩上。每束有五枚鈴,以麻繩繫之,繩上套有長4.0cm之細竹管,撞鈴上部為方格紋,領左右兩端有兩圓突起。
銅手鐲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周19.2cm、寬1.0cm。兩端不銜接,大小可任意調節。上有刻線紋飾。
頁面
典藏者
-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596) Apply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filter
-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49) Apply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filter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9) Apply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filter
- Internet Archive (8) Apply Internet Archive filter
-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4) Apply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fil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