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鹽膚木
豐年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豐年祭歌謠是虛、實歌詞並用的歌謠,在實詞部分與南勢阿美族的語音完全相同,所以此歌謠不屬Sakiraya族的豐年祭歌謠。這首歌在描述,這是族人一年一度的豐年祭節,族人不要放棄慶祝,族人要興高彩烈的跳,同時不可遺忘袓先的遺訓。
一九八五年度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阿美族豐年祭(118之19)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阿美族豐年祭歌舞現場錄音。錄音開始有阿美族人邀請同樂,節奏強烈,但是容易記住朗朗上口,配合著高亢的領唱者,眾人合聲著。
一九八五年度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阿美族豐年祭(118之91)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阿美族豐年祭歌舞現場錄音。年齡階級領唱,婦女尚未加入。由三段樂句組成,第一段樂句領唱十拍答唱兩拍,第二段領唱四拍答唱兩拍,第三段領唱四拍兩答唱兩拍,三段可單獨不斷重複。舞步則為四拍。
春日第三首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背景說明:此曲乃進入豐年祭會場時唱的歌,唱了此曲就表示豐年祭正式開始。可視為呼喚神靈之歌。
譯詞:天上的群靈啊,向你們祭呀,群靈啊,向上祭祿們呀,祭,祭,我在這兒祭呀,群靈啊,降臨在我這裡,是我,我在這裡啊,在我這裡,是我,我在這裡,祭,祭。群靈啊,下來與我同在一起,是我,我在這裡。
搖籃曲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歡樂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咱們是噶瑪蘭人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咱們是噶瑪蘭人(aita na kebaran)的曲調,原來是一首阿美族民歌,在民國78年新社噶瑪蘭人第二次到宜蘭參加返鄉尋根活動時,由於族人沒有一首代表噶瑪蘭的歌曲,於是潘金榮就以這首阿美族民歌曲調加以改編,並且填上噶瑪蘭語來演唱。往後,它就成了新社噶瑪蘭人返鄉活動中,不可不唱的一首歌曲。
阿美族豐年祭歌舞(18之3)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在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的阿美族豐年祭歌舞表演影片,在整個豐年祭歌舞過程中是不容許歌舞停頓的,在這段原住民歌曲中可以看到長老在責罵沒唱歌的族人,而此段的原住民音樂是由年輕總管階級就是所謂的ma ma na ga ba階級的族人所歌唱,歌唱隊伍是相鄰兩人牽手,以順時針方向移動的舞蹈,歌唱舞步方面是以一
阿美族歌舞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85年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阿美族收穫祭歌舞。原住民歌曲的重複演唱,在活動中由年齡階級低的族人來敬酒並服務族人,而隊伍表演的過程中是相鄰兩個人牽手,而在舞步節奏上的變化是以兩音樂拍為一單位的節奏,會場看到族人會邀請其他村的村長和鄉長來請客,而婦女也會參與今天晚上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