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鹽膚木

羅氏鹽膚木

河堤邊準備開花羅氏鹽膚木
山邊開花的羅氏鹽膚木
鹽膚木花朵
鹽膚木果實
halus[全株]
布農族
民俗知識
崙山部落|花蓮縣
探索807筆資料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711d7fdf9713c00775e7dc87051983d7" target="_blank">送君入伍</a>
送君入伍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阿美族傳統詞曲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5b2eec84a127c7f1ccc828b5fd860f98" target="_blank">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阿美族收穫祭歌舞</a>
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阿美族收穫祭歌舞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85年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阿美族收穫祭歌舞。隊伍向順時針方向旋轉,舞步都是以兩拍做為一個單位,婦女通常是在祭典結束的時候參與mipihai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5c23f360f22a08c65d84a2bbe2330b94" target="_blank">懷念之歌</a>
懷念之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5c3dc9ddb30e8b75a0c219588f8043d0" target="_blank">郭子究、呂佩琳與羅保基校長接待前來花蓮中學禮堂舉行「聯合演奏會」的林寬、張寬容、藤田梓、鄧昌國</a>
郭子究、呂佩琳與羅保基校長接待前來花蓮中學禮堂舉行「聯合演奏會」的林寬、張寬容、藤田梓、鄧昌國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郭子究(左一)、呂佩琳(左三)與羅保基校長(右一)接待前來花蓮中學禮堂舉行「聯合演奏會」的林寬(左二)、張寬容(左四)、藤田梓(右三)、鄧昌國(右二)。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5cad1412d2dda1069c56f5c153c951b4" target="_blank">泰雅的子孫們!</a>
泰雅的子孫們!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泰雅族傳統詞曲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68dcaa9a58a2ae80222dac57a9bbb4f6" target="_blank">一九八五年度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阿美族豐年祭(118之62)</a>
一九八五年度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阿美族豐年祭(118之62)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豐濱鄉大港口Lano村阿美族豐年祭歌舞現場錄音。此歌曲常在豐年祭時被演唱,此由婦女領唱,旋律處理上為領唱八拍,答唱五拍。在豐年祭之歌中,答唱的樂句多無變化,較為穩定,領唱的樂句變化較多,這首歌有三個主要的樂句,其結構為領唱八拍答唱五拍、領唱三拍答唱一拍、領唱兩拍答唱一拍。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691101e340a8ea48ba321620bd4ed69c" target="_blank">戴粹倫於〈花蓮高中室內音樂會〉_1</a>
戴粹倫於〈花蓮高中室內音樂會〉_1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高中室內音樂會〉,1968年夏於花蓮高中舉行。左起為戴粹倫、陳盧寧、張寬容、廖年賦。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6933e3c5d320da05910d75c2fb706472" target="_blank">一九八五年度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阿美族豐年祭(118之57)</a>
一九八五年度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阿美族豐年祭(118之57)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豐濱鄉大港口Lano村阿美族豐年祭歌舞現場錄音。兩段樂句構成,第一段領唱部份六拍答唱三拍,第二段領唱一拍答唱三拍較為特別。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6942104e060557493060e4349a622f21" target="_blank">一九八五年度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阿美族豐年祭</a>
一九八五年度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阿美族豐年祭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阿美族豐年祭歌舞現場錄音。由男性長者領唱,婦女未參與。由兩樂句構成,第一段領唱六拍答唱四拍,第二樂句領唱兩拍答唱兩拍,雖領唱只有兩拍但在旋律上多有變化。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6a1f419411519e0e335bca0d01de16be" target="_blank">打仗</a>
打仗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新社噶瑪蘭族傳統詞曲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66f838b528b59e81b2cddef088170d97" target="_blank">歡迎來我家玩</a>
歡迎來我家玩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阿美族傳統詞曲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6757c735cc0b653e0b82da261242dc4f" target="_blank">豐濱阿美族misalokiaw歌舞</a>
豐濱阿美族misalokiaw歌舞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花蓮縣豐濱鄉豐濱村阿美族的歌謠,由一位男性領唱,眾人答唱。這類歌謠阿美族語稱為「misalokiaw」,領唱旋律線一般都比豐年祭歌長很多,答唱部分則是重複領唱的旋律再唱一遍。是屬於休閒聚會、娛樂性場合的歌謠。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67e664442eddeffd30e47653331301aa" target="_blank">厚依呀安那</a>
厚依呀安那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阿美族傳統詞曲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6338122cb33b8b4f3a2a185f4916b20e" target="_blank">送君入伍歌</a>
送君入伍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灣社會自日據時代至民國政府來台後,青年人都會接受政府的徵加入伍,因入伍會離開家鄉參戰,人人都會驚恐,因此,如果有族人入伍,部落族人即舉行送君入伍宴。這首曲子就是在描寫送君入伍時,男子要離開心愛的情人的一首歌謠。其歌詞敘述:「哎呀!哥哥在家曲周圍繞尋找情妹,遍尋不著,而父子感到感傷。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63b132b61a14df2d6c68b04359585164" target="_blank">彼此相愛歌</a>
彼此相愛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643285fd79eeded8532c31949db04567" target="_blank">團結一致歌</a>
團結一致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水璉部落最原居於花蓮市美崙地區pari及sakiraya(撒奇萊雅族)族群。Sakiaya遷移至水璉部落,原因是當時撒奇萊雅族與清軍吳光亮衝突戰敗,而逃難至水璉部落。這首歌謠的舞形是同時圓舞,舞者手牽手心連心,其舞步在最後一步時要重重的踏腳,使之擲地有聲,以示部落族人團結一心。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6477433f488e77dde10dadeb3310fc67" target="_blank">山地鈴聲</a>
山地鈴聲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阿美族傳統詞曲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9d3a3adca1f036381edbddc088d200a9" target="_blank">賞月舞</a>
賞月舞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阿美族傳統詞曲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a589a5fca2abfac2a7af82b08b9bc202" target="_blank">高歌共舞</a>
高歌共舞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阿美族傳統詞曲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a59b4fc86de95e1d49678b1369841cb4" target="_blank">邦札的女孩</a>
邦札的女孩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阿美族傳統詞曲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c309c9f64f95c03577e527220541594c" target="_blank">火神之歌</a>
火神之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本曲原為勇士之歌,於火神祭舉辦後,成為火神祭曲的重要歌曲,以表達對於火神Komod Pazik勇於為族群犧牲的勇士精神。曲調穩重而渾厚,配合男士精神有力的舞蹈,更顯得歌曲的力道。西元1878年,大頭目Komod Pazik率領族人,與噶瑪蘭族人共同抗清,雖然最後沒有成功,族群從此衰敗,幾乎滅亡。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c3b949be94ba7d99f21392851a8db5a5" target="_blank">瑞穗鄉奇美村阿美族歌謠:巫師之歌、鋤糯米田之歌</a>
瑞穗鄉奇美村阿美族歌謠:巫師之歌、鋤糯米田之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歌曲內容為巫師之歌與鋤糯米田之歌搭配舞蹈演唱。同為巫師祭娛神歌,不同於先前坐著演唱,呂炳川教授邀情族人起身歌舞,邊跳邊唱不但使節奏較為正確,更能呈現出舞蹈與歌曲間的關係,腳步以兩拍子為一單位重音循環節奏模式,搭配歌聲更能顯現出音樂與舞蹈的關係。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c729b0cb9c375b45cf364c980c9ef927" target="_blank">那魯灣之歌</a>
那魯灣之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本歌謠樂種屬通俗歌謠,此曲通常是在部落或家庭歡樂、喜慶及工作結束後同樂時所吟唱的歌謠。此曲雖然無實質意義,但大家會隨旋律高興的跳舞歡唱。此歌謠可以用輪唱方式來唱。
<a href="http://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c7569c8940fc773b8732f6ee9dbc1bbe" target="_blank">豐濱鄉豐濱村阿美族豐年祭歌舞</a>
豐濱鄉豐濱村阿美族豐年祭歌舞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在花蓮縣豐濱鄉豐濱村的阿美族非正式豐年祭歌舞表演影片,豐年祭會因為不同團體主辦而有不同的地點選擇,此影片是天主教會提早在一到二天以教友為主要對象來舉辦豐年祭,教會藉著豐年祭的舞蹈和儀式來凝聚教友的共識,所以此豐年祭是可以男女性共同來參與的一個祭典,族人穿著著傳統服飾,歌唱隊伍是相鄰兩人牽手,歌唱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