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鹽膚木
打獵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一九八五年度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阿美族豐年祭(118之51)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阿美族豐年祭歌舞現場錄音。男性年齡階級領唱眾人答唱,婦女未參與。領唱與答唱皆為四拍,拍節長度較為規則,在重複時領唱會有音高上的變化,但節奏仍不變。
一九八五年度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阿美族豐年祭(118之58)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豐濱鄉大港口Lano村阿美族豐年祭歌舞現場錄音。婦女領唱。第一段樂句領唱十拍答唱兩拍,第二段領唱兩拍答唱兩拍。
一九八五年度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阿美族豐年祭(118之69)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豐濱鄉大港口Lano村阿美族豐年祭歌舞現場錄音。由男性長老領唱,分為三個主要樂句,第一段為領唱答唱個四拍的等質處理方式,第二段則以領唱六拍答唱三拍的方式為主,但有時是領唱長達七拍,答唱為四拍,呈現一種不穩定的方式,第三段為領唱六拍答唱兩拍,最後兩拍時,領唱與答唱會重複。
竹雞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哎啊!山裡很多竹雞tikokay tikiri的熙熙攘攘的相互叫應,猶如山中的交響樂團在演奏,真是好美啊!阿美族人居住山海之間,與大自然為伍,對大自然了解甚深。這首兒歌是反應「竹雞鳥」對叫,感受其美妙的叫聲,所譜出的童謠。
違反Gaya之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要聽從父母之言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揹嬰兒之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揹嬰兒之歌(mzuzzun),曲調原來也是一首屬於花蓮光復太巴塱阿美族的,後來也經潘金英及林阿美加以改編成以噶瑪蘭語來唱的民歌。依歌詞的內容,演唱者應該就是一位祖母一面背著孫子,一面唱起這首歌給他的孫子聽。
豐年祭青年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奇美部落阿美族傳統詞曲此曲是在阿美族豐年祭其間演唱的歌曲,從第一天salitapod、第二天pitalaman、第三天piholoan到第四天gahahayan都演唱。由年輕人演唱,老年人亦可加入演唱。
豐濱阿美族misalokiaw歌舞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花蓮縣豐濱鄉豐濱村阿美族的歌謠,由一位男性領唱,眾人答唱。這類歌謠阿美族語稱為「misalokiaw」,是屬於休閒聚會、娛樂性場合的歌謠。
我的愛人之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一九八五年度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阿美族豐年祭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阿美族豐年祭歌舞現場錄音。豐年祭的歌舞大圓圈隊形、牽手方式及領唱和唱的歌唱形式都足以說明豐年祭所具有的「神聖性」,除此之外,豐年祭的文化面向還可從其飲酒文化、歡樂場面來切入阿美族社會與文化,包括豐年祭結束後的吃魚活動(malialac)也都是豐年祭斷開聖、俗生活的重要活動。
一九八五年度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阿美族豐年祭(118之87)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阿美族豐年祭歌舞現場錄音。由一位長老領唱的年齡階級,婦女未參與。以等質性的領唱與答唱方式呈現,領唱與答唱各兩拍,共有兩樂句,最後以呼喊的聲音做為結束的標準模式。
一九八五年度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阿美族豐年祭(118之46)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阿美族豐年祭歌舞現場錄音。男性年齡階級領唱眾人答唱,婦女未參與。構成的兩段樂具是,第一段領唱九拍答唱兩拍,第二段與第三段領唱答唱皆兩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