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的鹽—羅氏鹽膚木
探索397筆資料
小號魚筌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魚筌會放在拉告底層的竹管間,內放誘餌。備註:2022年《心繫Fata’an》共作展展件。本藏品名稱、族語名稱及藏品描述為《心繫Fata’an》共作展之展出內容。
五片流蘇裙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五片流蘇裙為紅色長布條二條,白色長布條三條,五條上端相縫綴成一塊。每塊布下端縫縐各式彩帶,末端有14.0cm長之紅、白、綠色絨線流蘇。
五片流蘇裙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五片流蘇裙為紅、白、綠五塊長布條上半段相逢綴成一塊,每塊布下端布條貼成花紋,末端有7.0cm絨線流蘇,腰帶末端亦有4.0cm絨線流蘇。
五片流蘇裙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五片流蘇裙以紅白藍色三布條上端縫合而成,紅色布條在兩旁,藍色在中央,每條布之下半部裝飾以彩帶及花邊,末端有藍紅黃色製成之流蘇。
五片流蘇裙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五片流蘇裙由紅,白,淺藍三色布條五塊,上部相連,布條之下部約15.0cm。有紅,白細線紋,各布下端有紅,綠,黃三色12.0cm長之流蘇。
香蕉絲製有袖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2015
香蕉絲編織分布相當具區域性,從沖繩、台灣、菲律賓、印尼到太平洋諸島,而目前台灣僅存噶瑪蘭族仍保存此傳統技藝,因此相當重要,具特殊性與代表性。九年代隨著其族群正名運動,蕉絲織布變成其文化復振與創新經濟的主軸。族人就地取材,自香蕉樹的莖幹部份去肉皮,抽絲曬乾編製成布,再製成背袋和衣物。
香蕉絲線球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2011
此香蕉絲線球與一捆剛曬乾未撕製成線的香蕉絲為一組,呈現香蕉絲製作的過程
噶瑪蘭族香蕉絲地織機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2013
確認購藏後製作。新製品。
(附未完成的香蕉絲布,以呈現各織具之位置、功能、用途。)
在噶瑪蘭的社會中,由女性負責製作香蕉絲,噶瑪蘭人織作香蕉絲的重要織具,依工序而有整經架(噶00022)及織布機(噶00023)兩種。
頁面
地點
- (-) Remove 臺灣 filter 臺灣
- 花蓮縣 (394) Apply 花蓮縣 filter
- 玉里鎮 (151) Apply 玉里鎮 filter
- 卓溪鄉 (81) Apply 卓溪鄉 filter
- 光復鄉 (67) Apply 光復鄉 filter
- 花蓮市 (42) Apply 花蓮市 filter
- 秀林鄉 (15) Apply 秀林鄉 filter
- 吉安鄉 (13) Apply 吉安鄉 filter
- 豐濱鄉 (13) Apply 豐濱鄉 filter
- 瑞穗鄉 (11) Apply 瑞穗鄉 filter
- 台南市 (2) Apply 台南市 filter
- 白河區 (2) Apply 白河區 filter
- 壽豐鄉 (1) Apply 壽豐鄉 filter
- 那瑪夏區 (1) Apply 那瑪夏區 filter
- 高雄市 (1) Apply 高雄市 filter
授權
- (-) Remove 著作權利所有-可用於本站提供的服務 filter 著作權利所有-可用於本站提供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