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糧飯
探索1071筆資料
珠串項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珠粒有大小顏色之分別,天藍色珠最小,朱紅色珠較扁大,綠珠更大。珠串上有兩粒小瑪瑙珠及一粒大瑪瑙珠。各色珠粒按序的排串,色彩鮮明,頗為美觀,惜因珠粒遺失過多,已不能為項飾。
方貝塊項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以十三塊貝片連串而成。最小為3.4cmX2.7cmX0.3cm。每片兩側各有二孔貫穿,以細麻繩連串之。
珠串胸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原為2串,現已補接成一串。珠子共33粒(其中一粒已斷裂成一半),每隔數粒間串有淺藍色小珠,共有9段。
插柄標槍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以鐵為矛頭及托,竹為桿,矛頭為柳葉形,末端插入竹內,以籐編之小圈紮緊,矛桿的中央部分也有一個籐套。托下端為長方條狀,上端為圓筒形,以竹削細插入托內。矛頭上套以木製的套。
竹弓(鐵鞘)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弓為竹製,共四節。弓弝切面內外皆呈弧形,鞘尾包鐵,長6.5cm,成尖形,其下有叩門一對,麻弦在此繞兩圈,下端繫於扣門上。
部落領袖長袍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0
搭配普通禮帽穿著。ci Unak Tafong(何有柯)之物。備註:2022年《心繫Fata’an》共作展展件。本藏品名稱、族語名稱及藏品描述為《心繫Fata’an》共作展之展出內容。
陶紡錘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藏品為陶紡硾,硾成圓形,硾上有圓孔在邊沿側上,硾邊沿上下斜。柱是竹榦有二節長,插在硾中央。
情人袋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此件為男用情人袋,有手繡山形紋與精細縫製的珠子與鎳片。Ilisin(年祭)第三晚情人之夜時,單身男子會從斜背改用成單肩背,喜歡的女子會趁機拿走表達愛意。備註:2022年《心繫Fata’an》共作展展件。本藏品名稱、族語名稱及藏品描述為《心繫Fata’an》共作展之展出內容。
葉形簇箭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刃部呈三角形,鏃腳寬而狹,頸部插入竹幹內,幹頭有繩子紮繫,竹幹有五節,用黑漆漆過,竹幹末端有扣。
方貝塊項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十枚大小不一之方塊貝片串連而成。最大貝片邊長4.3cm。最小貝片邊長2.6cm。貝片兩側有兩洞以繩繫之。
男用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對襟,無領無袖,以麻布為底,背之下部長47cm,為紅黑白三色織成,上有幾何花紋。前襟末端以紅黑色線各織二道,前襟兩邊緣中央有麻繩二條。
紙鳶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8
藏品為模型,附弓弦葉糊風等,紮二個邊長48.0cm之正方形細竹架,各橫紮六根細竹,迎風面另豎紮二竹及斜紮四竹呈「井」字形,取乾香蕉葉,粘貼成與竹架同大小正中留一長18.0cm,寬3.0cm之空間,夾於二架間,以細麻繩將二竹架繞紮,在迎風面適當之三處繫繩,與放風箏之繩連接。
佩袋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以深藍布製長方形袋,共兩個袋,外側的一袋上縫縐一紅布長15.0cm,寬24.0cm布上綴白緄條與藍緄條間排列。袋之兩端縫兩條帶,一為白,一為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