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失又獲得的散穗高粱
遺失又獲得的散穗高粱


sumsum
布農族
農耕知識
清水部落|花蓮縣
雜糧飯[中平部落] 、 香蕉種植的農事管理[玻士岸部落] 、 苧麻[奇美部落] 、 花豆[中平部落] 、 賽德克小米搖搖粥[山里部落] 、 山萵苣[山里部落] 、 翼豆[砂荖部落] 、 燒墾[巴喜告部落] 、 刺竹[撒固兒部落] 、 蕗蕎[玻士岸部落] 、 芒草[奇美部落] 、 輪胎茄[哈拉灣部落] 、 虎爪豆[古村部落] 、 豇豆[奇美部落]
Psophocarpus tetragonolobus 翼豆 、 Mucuna pruriens var. utilis 虎爪豆 、 Pterocypsela indica 、 Allium chinense 薤 、 Chenopodium formosanum 臺灣藜 、 Boehmeria nivea var. nivea 苧麻 、 Miscanthus sinensis 芒 、 Vigna unguiculata 豇豆 、 Setaria italica 小米 、 Solanum nigrum 龍葵 、 Zea mays 玉蜀黍 、 Oryza sativa 稻 、 Bambusa stenostachya 刺竹 、 Spodiopogon formosanus 、 Musa acuminata 香蕉
探索83筆資料
口琴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2
柄為竹製二端呈U形,中央有一細長簧槽。簧為鐵製比簧槽稍小些,簧根以鐵絲片固定在琴柄一端。竹柄縱面稍彎,有二琴帶。二端稍厚存竹肉,簧槽部削薄。器名為弧形單鐵簧口琴。
女用背簍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2
簍為籐製,為四分方格編底,透孔六角形編身,夾條紮縫法修緣。簍底四周及簍身四角以粗籐緊固。簍一面的中下方,及其相對一面的二條粗籐上分紮一籐環一麻繩二端穿過這三個籐環與斜紋剩篾倒插編的籐帶相接,成為背帶。簍口呈橢圓形。
口琴套筒(竹製)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2
竹製圓筒狀,先將竹皮削掉,再磨光,二端平凹,竹節削去。
弓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2
弓桿為木製,弓弝處較寬厚,有一置箭槽,木桿與弦接觸面平直,桿身一處有結。弦與梢尾八字結法。另端為穿孔套繩法。梢尾端呈尖形,頭端呈扁擔頭形。
口琴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2
琴柄為竹片剖製成,上有二琴帶,縱面稍彎,二端較厚存竹肉,中央削薄,有一細長簧槽中置琴簧,琴簧鐵片製較簧槽為小,一端器名為弧形單鐵簧口琴。
箭(三叉)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2
箭桿為帶三個節的細竹桿製成,末端有一弦槽。頭部8.5cm處以麻繩綁三根鼎立的鐵鏃。每鏃均有一倒鉤鏃頭扁平。
口琴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2
琴簧銅片製一端寬,一端尖,簧根用籐條紮在竹製琴柄上。琴柄中有一長簧槽較簧稍大些。琴柄有二琴帶縱面彎曲,二端較厚存竹肉,中間削薄。
箭(三叉)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2
箭桿為帶五個竹節的細竹桿製成,末端有一弦槽。頭部6.3cm處以麻繩與鐵絲將三個鐵鏃,綁成鼎立狀態。每鏃均有一個倒鉤,鏃頭扁平。
弓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2
弓銲為木製,弓弝不明頭較寬厚,桿內緣平直,僅弓弝處突起。梢尾頭一作突起,一作蛇頭狀。麻弦一端的結為穿孔套繩法在弓梢上,另端脫落、中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