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拌或炒牧草心
涼拌或炒牧草心







阿美族
飲食文化
春日部落|花蓮縣
雜糧飯[中平部落] 、 張萬生頭目[電光部落] 、 香蕉種植的農事管理[玻士岸部落] 、 苧麻[奇美部落] 、 花豆[中平部落] 、 賽德克小米搖搖粥[山里部落] 、 山萵苣[山里部落] 、 翼豆[砂荖部落] 、 玉米[清水部落] 、 刺竹[撒固兒部落] 、 美洲闊苞菊[電光部落] 、 蕗蕎[玻士岸部落] 、 芒草[奇美部落] 、 輪胎茄[哈拉灣部落] 、 野莧[山領榴部落]
Amaranthus viridis 凹葉野莧菜 、 Berchemia lineata 小葉黃鱔藤 、 Psophocarpus tetragonolobus 翼豆 、 Artocarpus incisus 麵包樹 、 Pterocypsela indica 、 Nephrolepis cordifolia 腎蕨 、 Alpinia zerumbet 月桃 、 Emilia sonchifolia var. javanica 紫背草 、 Allium chinense 薤 、 Tetradium ruticarpum 吳茱萸 、 Chenopodium formosanum 臺灣藜 、 Boehmeria nivea var. nivea 苧麻 、 Pluchea carolinensis 美洲闊苞菊 、 Miscanthus sinensis 芒 、 Setaria italica 小米 、 Miscanthus floridulus 五節芒 、 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 昭和草 、 Solanum nigrum 龍葵 、 Zea mays 玉蜀黍 、 Maranta arundinacea 竹芋
探索4355筆資料
粗黃珠項鍊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5
由三個直徑為0.39cm的細長黃色圓條,三個藍色橢圓珠及許多黃色橢圓珠組成。磁珠有些已破裂。藍、黃磁珠大小均同。
女用藍花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6
籃布製已剪裁為漢式,右衽有領,五處有按扣,一處在領端。衣二側開叉處長22.5cm。領周、襟上,袖端三處花邊相間,外側為二白底紅太陽花邊,中央二紅、綠色波狀花邊。衣襟內的右側有一花布口袋。
頸珠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有九條珠串,二端結在一起,骨製,化學製橫條構成,有二綁帶。珠串大致是許多同色的排在一起,有黑、白、藍、粉紅等色相間,間有少許雜色及黃、紅、棕色珠子。
耳墜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7
墜帶為藍色珠串及骨條相間橫走排列成。其上端有一鈕扣,下端串一白色具製扇形墜與二帶口銅鈴。
繡花長胴衣(男用)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5
二塊繡花麻布拼製裂成,非裁剪式,無領,無袖,對襟,布紋為曲折紋。衣以白色為主色。其前後的二側,後面的中線,後面袖洞緣的橫條及襟上均繡有花邊。袖洞下緣寬13.7cm的花邊,由紅、橙、綠、白、黑、黃等色毛線構成曲折紋,菱形,六角形,正方花等圖案。除此外,衣的花邊為紅、橙、粉紅等色為底的線條紋。
噶瑪蘭族女子綁腿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2013
一套6件。
為2013年全新製品。
包含:1.頭飾*vuguq(噶00016)、2.情人袋*luvus(噶00017)、3.上衣ulus(噶00018)、4.兩片裙 sugun(噶00019)、5.綁腿(一對) vudu(噶00020)、6.項鍊(噶00021)
Sakul 撒固兒部落撒奇萊雅族 衣飾: 男子片裙 palimayen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2013
Sakul 社群因其與舊聚落的歷史淵源以及族群人口優勢,多數耆老習慣自稱撒奇萊雅,亦十分清楚自身與阿美族的差異,撒奇萊雅語中的 lusid,指的是各性別與年齡階級者參與儀式之完整裝束,這些衣飾物件通常只在直系血親或近親間流通不隨意出借或贈予他人。
額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5
由紅、黑布互為表裏縫製成,只有一綁帶為藍紅毛線夾製。上下緣由金黃,草綠橢圓体珠串繡成曲折紋。二曲折紋內緣,由銀白色串構成線條及曲折紋,在三角形空檔中有草紋,菱形中有太陽花紋,花心為鈕扣製,花瓣為橢圓体珠組成。花色是白、綠、黃無秩序的相間排列。
山羌帽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5
為山羌頭殼製成,有二對角、二眼洞 、耳洞及耳朵,表面有殘餘的獸毛。(標本卡原標記為獐帽,由獐頭殼製成。本館2021年常設展布農族展區更新時,經確認為山羌帽。)
香蕉絲製有袖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2015
香蕉絲編織分布相當具區域性,從沖繩、台灣、菲律賓、印尼到太平洋諸島,而目前台灣僅存噶瑪蘭族仍保存此傳統技藝,因此相當重要,具特殊性與代表性。九年代隨著其族群正名運動,蕉絲織布變成其文化復振與創新經濟的主軸。族人就地取材,自香蕉樹的莖幹部份去肉皮,抽絲曬乾編製成布,再製成背袋和衣物。
香蕉絲線球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2011
此香蕉絲線球與一捆剛曬乾未撕製成線的香蕉絲為一組,呈現香蕉絲製作的過程
噶瑪蘭族香蕉絲地織機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2013
確認購藏後製作。新製品。
(附未完成的香蕉絲布,以呈現各織具之位置、功能、用途。)
在噶瑪蘭的社會中,由女性負責製作香蕉絲,噶瑪蘭人織作香蕉絲的重要織具,依工序而有整經架(噶00022)及織布機(噶00023)兩種。
Sakul撒固兒部落撒奇萊雅族衣飾:女子上衣pakitupen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2013
Sakul社群因其與舊聚落的歷史淵源以及族群人口優勢,多數耆老習慣自稱撒奇萊雅,亦十分清楚自身與阿美族的差異,撒奇萊雅語中的lusid,指的是各性別與年齡階級者參與儀式之完整裝束,這些衣飾物件通常只在直系血親或近親間流通不隨意出借或贈予他人。
Sakul 撒固兒部落撒奇萊雅族衣飾:女子內裙 cudungan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2013
Sakul 社群因其與舊聚落的歷史淵源以及族群人口優勢,多數耆老習慣自稱撒奇萊雅,亦十分清楚自身與阿美族的差異,撒奇萊雅語中的 lusid,指的是各性別與年齡階級者參與儀式之完整裝束,這些衣飾物件通常只在直系血親或近親間流通不隨意出借或贈予他人。
頁面
地點
- 花蓮縣 (2495) Apply 花蓮縣 filter
- 臺灣 (1923) Apply 臺灣 filter
- 光復鄉 (666) Apply 光復鄉 filter
- 豐濱鄉 (342) Apply 豐濱鄉 filter
- 花蓮市 (218) Apply 花蓮市 filter
- 玉里鎮 (215) Apply 玉里鎮 filter
- 卓溪鄉 (144) Apply 卓溪鄉 filter
- 秀林鄉 (102) Apply 秀林鄉 filter
- 吉安鄉 (94) Apply 吉安鄉 filter
- 壽豐鄉 (92) Apply 壽豐鄉 filter
- 瑞穗鄉 (86) Apply 瑞穗鄉 filter
- 臺東縣 (82) Apply 臺東縣 filter
- 萬榮鄉 (66) Apply 萬榮鄉 filter
- 富里鄉 (58) Apply 富里鄉 filter
- 台東縣 (54) Apply 台東縣 filter
- 新城鄉 (54) Apply 新城鄉 filter
- 成功鎮 (45) Apply 成功鎮 filter
- 臺東市 (32) Apply 臺東市 filter
- 台東市 (30) Apply 台東市 filter
- 東河鄉 (24) Apply 東河鄉 filter
- 鳳林鎮 (19) Apply 鳳林鎮 filter
- 臺中市 (3) Apply 臺中市 filter
- 臺北市 (3) Apply 臺北市 filter
- 新竹市 (3) Apply 新竹市 filter
- 關山鎮 (2) Apply 關山鎮 filter
- 新竹縣 (1) Apply 新竹縣 filter
- 臺南市 (1) Apply 臺南市 filter
- 玉里鄉 (1) Apply 玉里鄉 filter
- 海端鄉 (1) Apply 海端鄉 filter
- 桃園市 (1) Apply 桃園市 filter
- 東區 (1) Apply 東區 filter
- 宜蘭縣 (1) Apply 宜蘭縣 filter
- 新園鄉 (1) Apply 新園鄉 filter
- 屏東縣 (1) Apply 屏東縣 filter
- 大同鄉 (1) Apply 大同鄉 filter
- 北區 (1) Apply 北區 filter
- 五峰鄉 (1) Apply 五峰鄉 filter
- 中壢區 (1) Apply 中壢區 filter
- 高雄市 (1) Apply 高雄市 filter
典藏者
-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2458) Apply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filter
-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740) Apply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filter
- Internet Archive (600) Apply Internet Archive filter
-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234) Apply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filter
- 農業部農業試驗所 (121) Apply 農業部農業試驗所 filter
-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86) Apply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filter
- Lafayette Digital Repository (43) Apply Lafayette Digital Repository filter
-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17) Apply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filter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4) Apply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filter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11) Apply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filter
- 中央研究院 (9) Apply 中央研究院 filter
-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6) Apply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filter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5) Apply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filter
-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2) Apply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filter
-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2) Apply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filter
- 花蓮鐵道電影院 (2) Apply 花蓮鐵道電影院 filter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 Apply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filter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Apply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filter
- 屏菸原民館 (1) Apply 屏菸原民館 filter
- 李筱峰 (1) Apply 李筱峰 filter
- 詒古原工坊 (1) Apply 詒古原工坊 filter
授權
-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46) Apply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filter
- 著作權利所有 (892) Apply 著作權利所有 filter
- 著作權利所有-可用於本站提供的服務 (415) Apply 著作權利所有-可用於本站提供的服務 filter
- 創用CC 姓名標示 (290) Apply 創用CC 姓名標示 filter
-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113) Apply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filter
- 拉法葉學院數位資料使用指南 (43) Apply 拉法葉學院數位資料使用指南 filter
- 公眾領域標章(Public Domain Mark) (34) Apply 公眾領域標章(Public Domain Mark) filter
-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21) Apply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filter
-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pen Government Data License, version 1.0) (1) Apply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pen Government Data License, version 1.0) filter